撰文| 文燁豪
編輯| 吳先之
創新語境里,技術驅動的初創公司比比皆是,但其中的絕大多數,注定會被淹沒在市場的無情浪潮中,在無聲無息中消亡。真正能在行業動蕩與汰換中存活下來的玩家,可謂是鳳毛麟角。
追覓科技顯然是個例外。這位強調極客思維的玩家,近些年憑借著技術、營銷的雙重加持,在清潔電器、個護市場一路狂飆,并逐漸褪去“黑馬”光環,成長為賽道主力軍。
只是,成長往往伴隨著代價。隨著行業演變,追覓雖不必再為生存而焦慮,但卻又有了新的煩憂——主業逐漸步入存量市場,已成為橫在追覓跟前的一大桎梏。
身處轉型的岔路口,追覓選擇了鼓足勁,再度加速快跑——從掃地機器人等主業,到家電全品類,再到跨界咖啡、奶茶甚至是航空領域,其正大刀闊斧地向外擴張。
顯然,當下的追覓,正處在“二次發育”的關鍵階段。而面對這一場場更復雜的戰役,追覓需要做的準備,似乎還有很多。
追覓渴望新故事
追覓所扎根的清潔電器賽道,已經拉響了警報——從野蠻生長的蜜月期跌入存量廝殺的“修羅場”,無論是掃地機器人,還是更“年輕”的洗地機,腳步都在加速放緩。
IDC數據顯示,全球智能掃地機器人市場2024年全年出貨2060.3萬臺,同比增長11.2%,漲幅亦大不如前;而作為近幾年崛起的新興品類,洗地機的增速也在持續收窄,均價亦開始下滑。
畢竟,清潔電器作為低頻迭代的耐用品,重點在于以家庭、房屋為單位單次付費,迭代更新的需求難言旺盛,復購率亦被“一戶一機”的屬性天然制約。
在此背景下,玩家們不斷收束細分場景,比如“變換形態”,通過割草機收割海外市場,亦或是針對養寵物家庭“定制”功能。以追覓T50 Ultra洗地機為例,便把除臭、割毛等功能紛紛塞入其中。
盡管這些嘗試,在一定程度上填補了差異化需求的空白,但清潔電器賽道體量本就有限,能琢磨出洗地機就已值得玩家們“開香檳”了。隨著市場越發細分,盤子終究越來越小,拉動力顯然不比賽道爆發時期。
差異化之路不太好走,那就繼續繃緊技術這根弦。
追覓的故事曾是技術驅動的完美劇本,其之所以切入清潔電器賽道賽道,恰是創始人兼CEO俞浩對高速數字馬達商業潛力的前瞻。此后,實現高速數字馬達的自研、自產,并追覓自詡“極客”,以技術為錨點開辟市場。
然而,現如今,單靠技術創新來提升產品體驗的空間,正在愈發局限。
以追覓X50 Ultra增強版掃地機器人為例——仿生多關節機械手、100℃火山湖浸泡洗、九重全鏈路除菌...從敘述來看,可謂是天花亂墜,實則暴露行業集體焦慮——在“替代人力”這一使命已基本完成后,清潔電器賽道正在進入價值創造的真空地帶。
科技產品的一大悖論在于,技術能夠不斷突破,但需求卻并非線性增長。尤其是當技術達到一定高度后,消費者對于“更高階”技術的需求便顯得不那么強烈——不斷堆砌參數、疊加功能,卻難以突破消費端的感知閾值。
手機、汽車等高話題度賽道還好,但追覓所扎根的洗地機、掃地機器人等賽道大概率不是。舉個簡單的例子,是否擁有掃地機器,對渴望“解放雙手”的用戶而言,無疑是體驗上的質變,但若其只是將清潔效率從90%提升至95%時,實際體驗其實并沒有太多改善。
當技術升級無法轉化為可感知的價值時,企業便容易墜入“創新-溢價-市場收窄”的循環。而縱觀追覓也好,科沃斯、石頭也罷,當前多數技術內卷停留在量變階段,未能觸發質變開關。
因此,與其等待原有賽道的下一個“奇點”,不如直接跳脫出賽道本身,擁抱更廣闊的天空。
尾隨小米,挺入家電
小米生態鏈出來的公司,似乎都在做著一個共同的夢——成為小米自己。石頭科技如此,曾在小米生態鏈里代工吸塵器的追覓亦然。
早在2023年,追覓就曾因人形機器人手沖咖啡而出圈,今年AWE(中國家電及消費電子博覽會)上,追覓再度搖旗吶喊,宣布將進軍智能大家電賽道,并拿出了空調、洗衣機、電冰箱以及洗碗機、微蒸烤箱等多款產品。
需要承認,追覓向大大家電賽道跨界,并非無跡可尋。
一方面,其已在智能清潔賽道牢牢扎根,技術、市場趨于穩定,自然會尋求外延擴張;另一方面,技術的相通性為追覓的跨界提供了可行性,比如其洗碗機,就復用了掃地機器人的逐層沖刷技術。
只是,追覓此番跨界,既有機遇,更有挑戰。
首先,大家電和廚電市場并非典型的增量市場。盡管在追覓2020年爆發之際,科沃斯等同行在吸塵器和掃地機器人賽道已深耕多年,但行業生態位仍不像現階段家電行業這般高度集中——前有海爾、美的、格力等傳統家電巨頭牢牢占據一角,后有小米等玩家加速猛追。
而追覓作為后來者,無論是核心的產業鏈掌控力,還是渠道、品牌層面均有著較大的提升空間。只是,這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就拿售后環節來說,產品保修期內基本都是全國聯保,由維修師傅上門處理。
相比之下,截至目前,不論所在城市是否有追覓門店、網點,其都只支持寄修。此番模式放在清潔電器、個護賽道尚可支撐,但若是在大家電領域,運輸成本高昂、周期較長的寄修顯然難以適應——若想真正深入大家電領域,追覓需要惡補的功課還有很多。
另一方面,盤子鋪得太開,對追覓的“鋒利度”也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過往,追覓之所以能在短期之內實現迅猛增長,離不開其極具沖擊力的營銷策略,甚至可以說其是同短視頻電商、直播帶貨一起成長起來的品牌——另一家“同頻共振”的玩家,叫做徠芬。
但此番策略,放在掃地機器人、洗地機、電吹風等單一品類尚能奏效,可若是在大家電、廚電全品類復刻,無疑將耗費極大的營銷成本。而且,此前有媒體報道,追覓的營銷ROI并不算高。
這意味著,追覓要么兜售場景方案,要么延續技術色彩,通過放大單點技術,從而盤活全局。
以機械臂為例,其作為現階段用戶感知度較強的技術,被追覓塞進了掃地機器人、空調里。殊不知,“以前沿技術打市場”邏輯,已被家電玩家們逐漸參透,比如方太等品牌,就已將機械臂用于翻炒、調味等明火烹飪場景中。
盡管如此,追覓進軍大家電行業的步伐,仍可以被視作是“業務自然擴展”的延伸。相比之下, 其最近一年朝著咖啡、火鍋等行業的進擊,則多少讓外界有些捉摸不透。
萬物皆可追覓?
速度,向來是追覓的另一大武器。
曾有業內人士透露,追覓全公司唯快不破——跑得快,變化也快,在里面呆一年,近乎頂外面三年。此番速度投射到產品上,追覓新品研發、發布速度,近乎是同行業其他玩家的一倍——普通公司兩到三年進行一次迭代,而追覓僅一年到一年半便能推出一款新品。
但更快的,不是產品更新,而是產品線的擴展。
有追覓的員工透露,有時候,老板在飛書群里發個想法,馬上就能組建一個新的BU,且立刻有員工響應、展開。截至目前,追覓的業務觸角已覆蓋了從主業到多個行業——用追覓自己的話來說,它正在成為一家“無邊界的生態企業”。
然而,問題的關鍵在于,追覓從掃地機器人這個單一品類擴展到全品類家電,再到“更大、更遠”的跨界,其背后的邏輯是否清晰?
追覓過往所贏下的每一場比賽,都證明了其不俗的“沖刺”能力,但諸如大家電、廚電等行業,卻是名副其實的“馬拉松”——從資質到技術,供應鏈到產線,行業鏈條極長,對習慣了“短跑”的追覓而言,要想在這場比賽中跑完全程,難度不言而喻。
盡管追覓的老對手石頭科技,也曾早早拿出極石汽車品牌,并在2023年將首款車型極石01推向市場。只是,極石汽車至今累計銷量不過萬臺,同頭部車企差距仍然顯著。值得一提的是,極石汽車創始人昌敬亦在近日清空社交平臺內容,動機至今未解。
相比極石上市時,眼下車圈廝殺更加血腥。僅2024年一年,便有高合、極越、哪吒等玩家“應聲倒下”,而留給追覓的這場殘局,似乎并不算好解。
再看追覓航空,作為國內最早的四旋翼無人機開發者,俞浩或許與大多數國內男孩一樣,心中懷揣著“航空夢”。而今年一月,其在內部名為“追覓航空”的業務群中放出豪言,將打造比阿聯酋航空更高端的航空公司——做地球上最好的商務艙,并配備最年輕、最漂亮的空姐。
雖說所有擴張的本質都可視為“可控的失控”但這通常需要計算風險敞口,比如透過最小可行性產品測試跨品類、市場的適配性,從而避免豪賭與“自嗨”,淪為成為下一個樂視。
但就追覓所定的目標,以及多頭并進架勢來看,其或許只有在資源配置上做出極端高效的整合,才可能將野望兌現。相比之下,更現實的故事走向這是,通過跨界多元化,盡可能拉升“估值”,為后續潛在的IPO做準備。
狂奔中的追覓,說服了自己,但或許還需要說服更多人。
微信號|TMTweb
公眾號|光子星球
別忘了掃碼關注我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