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圈的鄙視鏈被一個啃煎餅的老頭砸得稀碎。
當牛飄揣著40年戲齡和300塊日薪跳進冰河,監視器后的導演突然發現——原來演技真能論斤賣,便宜演員也能熬出佛跳墻。
2017年的影視寒冬凍僵了無數劇組,《我的后半生》開拍時連棺材道具都要循環使用。偏偏在這樣摳搜的片場,誕生了年度最扎心葬禮戲。
老舍筆下“笑著哭最痛”的哲學,被一個穿花襯衫的老混混演活了。如果說片酬決定演技?那這老頭怎么用三場戲把觀眾眼淚騙得比主演還多?
牛飄進組那天,道具組正用紙板糊第二口棺材。這個在《大宅門》里給陳寶國配戲的老綠葉,日薪剛夠買兩屜小籠包?;ㄒr衫是他自帶的,口袋里還塞著降壓藥。
觀眾說他葬禮嬉笑是“為老不尊”,卻不知監視器拍他跳河那場戲時,54歲的腰上纏著暖寶寶。冰水嗆進氣管的咳嗽聲太真,真到導演忘了喊卡——后來才知道他年輕時在松花江救過人。
齊歡頂著粉色假發被場記當成群演,中戲碩士文憑在片場不如一盒熱乎盒飯好使。94年生的姑娘要演出20歲年齡差里的愛情,她把老茍的降壓藥說明書折成紙戒指。
葬禮上那句“親愛的”喊劈了嗓子,不是因為演技爆發,是她真看見牛飄在角落啃冷掉的煎餅。房產證抖落的不是淚,是橫店群演樓里攢了五年的辛酸。
老茍葬禮戲單日點擊1.2億,彈幕“哭崩”關鍵詞出現8734次。
某平臺統計觀眾流淚率達73%,比主演離婚戲高出22個百分點。隔壁棚鄔君梅剛帶著金像獎提名光環殺青,這邊牛飄蹲在影視城東門給群演講戲——他兜里還裝著沒遞出去的名片,正面印著“演員牛飄”,背面是女兒手寫的“按時吃飯”。
影視城的太陽照常升起,照得見頂流保姆車里的燕窩,也照得見群演飯盒里的咸菜。當“演技”成為簡歷上的裝飾詞,牛飄們早把生活碾碎了當眼藥水。
下次看見屏幕里滿臉褶子的“便宜貨”,別急著劃走——那可能是哪個老戲骨拿命換的最后一哆嗦。聽說橫店每天報廢三百個紙板棺材,怎么就沒一個裝得下觀眾的眼淚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