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科學界默認火星一片荒蕪,不可能存在生命,但近些年的探測數據,卻在不斷刷新人類認知。
2013年3月,美國宇航局“好奇”號火星車,在釋放中子至火星表面的勘測儀器后,驚訝的發現巖石(火星)中存在含水礦物質。
2015年1月,美國宇航局行星科學部門主管吉姆·格林,聲稱火星在12億年前還有大量液態水,整個火星北半球曾被厚度1英里的水體覆蓋過。
2019年10月,美國“好奇”號火星車在隕石坑內發現礦物鹽沉積物,意思是,那片區域曾經有水且環境溫暖濕潤,非常適合生命繁衍。
更令人驚訝的證據來了。
2022年9月,美國宇航局放了個大招,他們說“毅力”號探測器,在火星上發現了大量有機分子,這極有可能是生命存在的證據。
為了進一步探究火星生命,美國宇航局和歐洲空間局計劃在2026年、2028年發射兩臺航天器,試圖尋找“火星活體”。
為什么一旦宣布發現火星生命,人類社會恐缺乏承受力?
火星在古籍中有很多稱呼,古羅馬人用戰神“瑪爾斯”之名,由于火星表面呈紅色,又忽明忽亮,中國古人將其稱為“熒惑”。
《尚書·舜典》:木-歲星,火-熒惑星,土-鎮星,金-太白星,水-辰星。
人類默認火星沒有生命,主要依舊是惡劣的自然環境,碳基生命幾乎不可能存活。
火星近日點和遠日點的溫差較大,夏季白天溫度最高27℃,冬季黑夜溫度最低-133℃,全年平均氣溫-55℃。
俄羅斯西伯利亞冬季平均氣溫-8.8℃,全球最冷的南極洲東方站氣溫能低至-89.2°C。
這么對比下來,哪怕是地球最冷的地方,在火星面前仍然不值一提。
火星大氣主要由二氧化碳(95.3%)、氮氣(2.7%)和氬氣(1.6%)組成,氧氣占比低至0.15%。
值得一提的是,火星表面平均氣壓僅有7百帕,約等于地球的0.7%。
如果要說火星最殘酷的地方,還是得提到“磁場”。
地球的磁場來源于外核中的液態鐵鎳合金的對流運動,但火星的地核早已冷卻,僅存微弱的磁場也沒啥用。
關鍵在于,星球產生的磁場,能抵御太陽和其他宇宙源的高能粒子,保護生命茁壯成長。
火星那點磁場,不足以支撐生命繁衍,更何況,火星大氣層都快被太陽風給吹沒了,液態水也無法穩定存在。
此外,火星常年遭遇沙塵暴侵襲,風速高達30m/s,動輒持續幾個月。
在高能輻射、低氣壓、缺氧、極端溫度、沙塵暴等諸多因素融合的環境下,很難想象有生物能存活下去。
由于火星距離地球較近,人類從20世紀60年代就開始探測火星,例如蘇聯的火星3號、美國的水手4號等。
對火星的探索至今50余年,我們仍然沒有發現火星存在活體生命,如果未來某一天發現了,或許該感到恐懼的是人類,為啥這么說?
如果發現火星有生命,基本意味著,火星存在遠古文明,時至今日,會不會發展出了超越地球的高等文明?
火星文明難道在地下?他們或許早就知道地球文明,那么他們會不會攻擊地球文明?
或者腦洞更大一些,地球文明的起源是不是火星?人類社會確實在短期內無法承受。
當然了,一切猜測都基于“火星發現活體生命”這一事實,在沒被確認前,以上僅屬于娛樂探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