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政策標準成為求生路上的絆腳石。
“左眼看不見,就活該被踢出殘疾人隊伍嗎?”安徽蚌埠的張女士手握診斷證明,站在縣殘聯門口紅了眼眶——這個五歲時因車禍失去左眼和左耳聽力的女人,在申請殘疾人證時被告知“單眼失明不算殘疾”。
2025年4月,37歲的張女士向媒體求助:因家暴起訴離婚后,她帶著孩子與患病的父兄擠在破舊平房,全家人靠母親每天100元的大棚零工維生。本想靠殘疾證進廠謀生,卻被現行《殘疾人評定標準》卡住喉嚨。
為何單眼失明不算“殘疾”
根據《中國實用殘疾人評定標準》(2022版),視力殘疾必須滿足“雙眼最佳矯正視力低于0.3”或“視野半徑≤10度”。這意味著,即便像張女士這樣左眼完全失明,只要右眼視力達標,就被排除在政策保護之外。
北京同仁醫院眼科主任李毅斌指出,單眼失明會導致立體視覺喪失,跌倒風險增加3倍,60%患者存在深度感知障礙 。2024年中國殘聯數據顯示,單眼失明群體就業率僅41%,比雙眼殘疾者低22個百分點 。
他們卡在政策夾縫中。
中國現有單眼失明者約1700萬,相當于整個北京市常住人口。這群人正陷入雙重困境: 東莞某電子廠招聘明確標注“雙眼視力均需≥0.8”。無法享受殘疾人就業稅收優惠,企業雇傭動力不足 。上海精神衛生中心調查顯示,76%單眼失明者存在社交恐懼 。
更荒誕的是,現行標準催生黑色產業鏈。2023年溫州破獲的“殘疾證造假團伙”,專門為單眼失明者偽造雙眼低視力診斷,每次收費2萬元。更令人振奮的是,2025年全國兩會期間,45名代表聯名提交《單感官功能障礙殘疾認定提案》,建議將單眼失明、單耳失聰等納入殘疾評定體系。
比眼睛更重要的,是看見人的困境。
當我們爭論“該不該給證”時,河南農民王大軍給出了另一種答案。這位雙眼健全的面粉廠老板,主動招收7名單眼失明員工:“他們檢查機器裂縫比正常人更仔細——因為總湊近用右眼貼上去看。”
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秘書長張雁華說得透徹:“殘疾認定不該是冰冷刻度尺,而應是溫暖的支持鏈。與其糾結‘少只眼算不算殘疾’,不如思考‘怎么讓受傷的人重新站起來’。”
當政策標準與生存現實激烈碰撞,你認為該不該為單眼失明者發放殘疾證?如果你是企業主,愿意為這個群體提供工作機會嗎?歡迎分享你的態度:那些被政策“不算數”的殘缺人生,該如何被社會托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