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不易。如果您對本人的作品感興趣,歡迎點擊右上角的關注按鈕,您的鼓勵和支持是我創作最大的動力。
在三國時期的眾多英雄豪杰中,魏延可以算得上是最具爭議的名將之一了。盡管他一生征戰無數,為蜀漢政權立下了汗馬功勞,在諸葛亮去世后他卻“晚節不保”,很快就發動了叛亂,結果最終落得個身死族滅的下場。有人認為魏延就是腦后長了反骨,早就對諸葛亮有所不滿,諸葛亮一死就開始肆意妄為了;也有人認為魏延其實一直對國家忠心耿耿,是因為遭到楊儀等文官集團的忌恨而被迫害致死。那么這兩種說法,哪一種更有道理呢?
自作主張的失敗兵變
公元234年的秋風中,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這一驚天噩耗在一開始只有少部分人知道,而這少部分人中并不包括此次北伐的主力大將——魏延。
一天,大司馬費祎騎著一匹快馬來到了魏延的營地。在猶豫片刻后,他小心地走進了魏延的中軍大帳。
看到費祎到來,魏延趕緊迎了上去:“是費司馬啊,您可終于來了。我在這里守了好久,一直等不到進軍的命令。現在丞相是終于想起我了?”
費祎遲疑了一下,最終搖搖頭說:“不,我是來通知你,丞相已經歸天了。”
“歸……歸天了?”魏延吃驚地問,隨后不由得垂下淚來,“丞相生前雖然跟我有些分歧,但也一直很照顧我,給了我那么多建功立業的機會。現在居然說走就走了……”
“請魏將軍忍住悲痛,這事千萬莫要聲張。現在丞相歸天的事要是傳出去了,恐怕會對軍心造成非常不利的影響。”費祎趕緊說,“如今我們要做的就是趁軍心尚穩,盡快組織有序撤退,以免給魏軍可趁之機。”
“撤軍的主意是誰出的?我們都打到這一步了,如果不趁勢一鼓擊破魏軍,豈不是有負丞相的在天之靈?”魏延突然收起眼淚,嚴肅地說。
“這事是丞相在彌留之際與我和楊長史及姜護軍一起商量的,當時情況緊急所以沒叫上你。我現在就是來向你傳達丞相給你留的最后一條命令的。”費祎解釋道,“丞相要你在幾天后大軍撤退時負責帶領精銳部隊留下來斷后,警戒魏軍的行動。”
“斷后?哼!我看這命令恐怕不是出自丞相之口,而是楊長史的‘矯令’吧!”魏延冷笑一聲說道,“丞相沒了,我魏延就不能統領全軍了?北伐大業豈能就因這事而功虧一簣了?再說他楊儀算老幾,敢以丞相之名來給我下命令?”
費祎看著怒不可遏的魏延,想了一下,立馬轉換了自己的態度:“將軍之言,也有一定的道理。那么將軍覺得我們下一步具體該采取什么樣的行動?”
聽了費祎的話,魏延頓時轉怒為喜:“哈,看來文偉確實是個明白人。你過來一下,對于下一步的部署我早就有了好幾種規劃,丞相在時一直都不曾采納。如今發展到這個地步,我又有了些新想法……”
費祎不動聲色地聽著魏延滔滔不絕的戰略規劃,魏延說完后便鼓起掌來:“妙啊!文長的用兵策略恐怕連丞相在世都不一定能想到,楊長史見了一定也會佩服得五體投地。我這就把將軍的意思轉達過去。”
“等等!文偉,你以前性子也沒這么急啊。”魏延趕忙拉住費祎說道,“我說了這么多,你也不一定能全記住。不如你把它給寫下來,咱倆都署個名,然后傳示眾軍。這樣既能盡早作出部署準備,又方便咱們凱旋后回來邀功,可別再讓楊長史那個小人給搶了!”
“放心吧,將軍。楊長史是個文官,對打仗幾乎一竅不通,這點連皇上都清楚。將軍的部署只要有道理,他一定不會反對的。”費祎拍著胸脯說,“現在戰況緊張,魏軍隨時都有可能來襲,我們必須保證信息的盡快傳達。這事早一點讓長史知道,我們就能早一點完成部署。”
費祎說罷,就立即走出了魏延的營門,騎上那匹快馬飛馳而去了。
魏延看著費祎匆匆離去的背影,感覺越想越不對勁,但想到這一點時費祎已經消失在他的視野范圍內了。
一段時間后,魏延突然接到報告,說楊儀早已組織主力部隊有序撤退了。
聽到這個消息的魏延頓時火冒三丈,帶上自己的兵馬,抄了條小路,快馬加鞭趕到了楊儀的前面。
這天,楊儀已經率軍撤到了南谷口,突然聽見一聲大喝,一支人馬就從前方的咽喉要道涌了出來。帶隊的將領正是魏延。
“楊儀,你這奸詐小人!丞相為了北伐大業鞠躬盡瘁,你居然為了一己私權就敢以丞相的名義撤軍。今天我就除掉你這個叛徒,告慰丞相的在天之靈!”魏延大吼道,聲音在山谷中久久回蕩。
“魏延這匹夫還敢造反嗎?王平將軍,你去解決掉他!”楊儀不耐煩地說道。
“得令!”王平帶上一干人馬,沖到了魏延軍前。“魏延,楊長史現在是奉丞相遺命撤軍,哪來的‘叛徒’一說?如今你這點人馬,安能與我大軍抗衡?早早下馬受縛,皇上或許還能考慮饒你死罪!”
“讓我自縛?哼,我看王將軍還是自己乖乖受縛吧!我在漢中守了這么多年,早就對這邊的地形了如指掌。不妨告訴你們,回去的棧道早已被我燒干凈了,現在各位與其想著逃跑,不如好好想想如何背水一戰!”魏延得意地說。
“棧道燒了,還能再修。勢窮還要硬戰,恐怕連命都保不住!”王平厲聲喝道,“丞相現在尸骨未寒,你們就趁勢作亂,即使能僥幸活下來,又能躲得過叛賊的千古罵名嗎?”
看著王平背后大軍卷起的塵土,不少魏延手下的將士都感到一陣膽寒。他們知道在這種情況下魏延無論如何都已經不是占理的一方,于是便紛紛棄他而去。
魏延眼看著作鳥獸散的手下,知道自己大勢已去,長嘆一聲,帶著剩下的一點人馬朝山中逃去。
楊儀看著魏延倉皇的背影,不由得發出一聲冷笑:“這種庸奴,活該有今天的下場。馬岱將軍,你去追上他。記住,務必斬草除根,我一定要見到他的首級!”
性格決定的悲慘命運
單看魏延在諸葛亮去世后的這些表現,即使不認為他是叛徒,也會覺得他不識大體,肆意妄為,最終落得這種下場也是自作自受。然而,結合他之前與諸葛亮及楊儀的一些矛盾來看,整個問題就復雜得多。
魏延雖然不是像關張這樣的蜀漢“原始股”,但在劉備稱帝前也在攻取益州作為基業的戰役中屢建奇功,得到劉備的賞識。在攻克漢中后,劉備出乎眾人意料地封魏延為漢中太守。而魏延也用后來的實際行動證明了劉備的選擇是對的。
某種程度上說,魏延也算是蜀漢建國的元老級人物之一了。魏延的發跡之路可以說是直接與劉備掛鉤,這也使得他開始漸漸地恃才自傲。劉備去世后,魏延便開始目中無人起來。
如果是一般的人,過于傲慢的性格只會使其逐漸被人厭惡和孤立,最后要么想辦法改正,要么連生存都成問題。魏延則不一樣,他有足夠的才能作為支撐他傲慢的資本,因此他沒必要去適應眾人,反倒是眾人需要去主動適應他。
諸葛亮北伐時,魏延幾乎每一次都要提一嘴他的“子午谷奇謀”,但每一次都遭到了謹慎的諸葛亮的拒絕,再加上諸葛亮在街亭沒用他做先鋒,這使得他對諸葛亮的指揮經常頗有微詞。但作為一名軍人,他在諸葛亮作出決策后還是老老實實地服從了命令,并且每一次都用出色的戰果表達了無聲的抗議。
事實上,魏延與諸葛亮的不和主要還是表現在具體的戰略觀點上。在官場上他們算得上是親密的盟友,魏延在遭到政治對手攻擊時,諸葛亮會主動為其撐腰。或許魏延對諸葛亮的服從一定程度上也是出于對他的感激。
然而,有丞相做后臺的魏延也遇到了自己的克星,那就是長史楊儀。
楊儀是個文人,非常注重各種禮法,魏延這種狂傲不羈的武夫自然是他最鄙視的那一類人。他為人心胸狹隘,卻偏偏也有一定的才能。他在統籌規劃方面的效率很高,諸葛亮經常放心地把一些重要的戰前準備工作交給他做,這使得他在蜀漢的地位也相當舉足輕重。
楊儀和魏延這一文一武可謂是“棋逢對手”,同樣糟糕的性格,同樣出眾的才能使得他們成了朝堂上一對幾乎不共戴天的對手。盡管諸葛亮和費祎努力做了不少的調解工作,但對緩解二人的緊張關系一直都收效甚微。
諸葛亮去世后,能夠壓住二人的“達摩克里斯之劍”沒了,二人的矛盾在緊張的戰局下徹底爆發。因為諸葛亮的原因,魏延的傲慢態度在過去一直被文武百官所容忍,諸葛亮死后這些“沉默的大多數”也有了報復的機會。
當楊儀和魏延二人對對方的控告書送到朝堂上時,絕大多數人都選擇了相信楊儀;在魏延占據谷口,要求眾將選邊站時,沒有一個人投到他的麾下去。楊儀或許是魏延之死的主謀,但如果不是眾人有意無意的配合,魏延也不至于走到這條絕路上去。
魏延的性格和關羽很像,都是那種仗著自己武藝超群而目空一切的將領,而二人也同樣因為這種性格的弱點而死。不同的是,關羽作為劉備最信任的兄弟,最終死在了敵人的手上,成了壯烈犧牲的忠義代表;而魏延則是沒有關羽的命,卻得了關羽的病,他的目中無人迎來的只有眾叛親離,死后也背上了“反骨賊”的千古罵名。
結語
正所謂“人不可有傲氣,但必須有傲骨。”無論是關羽還是魏延,都是傲氣過重導致了悲慘的結局。而害死魏延的楊儀,同樣因為居功自傲落得個流放后還被逼著自殺的下場。為人處世沒什么捷徑,但謙遜絕對是其基石之一。保持謙遜,在人生的道路上不一定會不敗,但總能保證不倒。
本文系作者自己收集、整理創作。如有侵權,請聯系作者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