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老年學會最新數據顯示,75%父母承認對子女存在經濟投入差異,其中68%家庭資源向兒子傾斜。我盯著這份報告,想起上周在養老院簽字的場景,兒子遞來的協議書上赫然寫著『無力贍養』四個字。
二十年前兒子結婚,我取出全部積蓄120萬給他全款買下三居室。記得那天他摟著新娘在飄窗邊比心自拍,陽光灑在精裝房的大理石地面上,親戚們的稱贊讓我覺得這錢花得痛快。
女兒帶著租房合同找我那天,臺風正在登陸。她指著漏水發霉的墻角,小心翼翼問我能否借十萬周轉。我摸著房產證上的燙金字,想著兒子剛出生的孫子需要月嫂錢,最終只轉了三萬。
《當代家庭倫理研究》揭示殘酷現實:接受高額資助的子女反哺率僅23%。當我確診阿爾茨海默癥時,兒子說新買的學區房容不下護理床。女兒默默退掉租了十年的房子,在郊區租了帶電梯的套間。
現在每天清晨,女兒會握著我的手認人。那些砸在兒子身上的真金白銀,終究沒買來半粒特效藥。而當初被我忽視的親情,正支撐著搖搖欲墜的余生。
當養老成為照妖鏡,照出的是血脈親情還是交易賬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