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起云龍山疊翠蒼茫,北至黃河故道波光瀲滟,徐州古城的中軸線上蜿蜒著一條3.5公里的城市年輪——“彭城七里”。從新石器時期的陶片獸骨,到明清時期的青石磚瓦,行走其間,彭城5000多年的歷史盡在眼前。回憶歷史的滄桑演變,體會先民的人間煙火。
徐州廣電系列報道《行走七里,對話千年》今天推出第五期,一起提前探訪這條文脈軸的最南端,徐州主城區(qū)最早人類活動遺址——下圓墩。
往期鏈接:
為留存珍貴歷史文化記憶
讓市民游客領略數千年前
徐州城區(qū)的古人生活場景
我市啟動了下圓墩廣場的建設工作
這項工程目前進展如何?
何時對外開放?
一起來看
文明印記煥發(fā)現代生機
藝術手段重構歷史場景
徐州廣電記者在泉山區(qū)云東路和泰山路交叉口東南角的施工現場看到,工人們分散在各個區(qū)域,正有序開展混凝土澆筑、園路鋪裝、綠化種植等工作。
作為徐州市城建重點工程,彭城歷史文脈保護傳承工程的重要節(jié)點項目,這座占地約6000平方米的廣場,北連云東文化街區(qū)、蓮花廣場,南接徐州名人館、彭祖園,未來將成為“彭城七里”文化軸上的文脈起點。
“我們依托下圓墩遺址文化,充分挖掘歷史文化價值,提煉相關造型或圖騰,設置主題廣場、景觀橋、主題雕塑、特色景墻、景觀花園、休閑座椅、特色鋪裝,并配置景觀綠化。“泉山區(qū)城管局工程建設管理科工作人員 、下圓墩項目負責人張廣東表示,修建下圓墩廣場,目的是在城市街角打造一處以下圓墩遺址文化為主題,特色突出、舒朗開放的景觀空間。
解碼城市起源
觸摸四千年前的文化脈搏
下圓墩遺址位于云龍山東北麓,是一處特征鮮明,規(guī)模較大的古文化遺址,其龍山文化遺存距今約4000年,與帝堯分封大彭氏國的年代相當,是目前徐州市區(qū)考古發(fā)現的最早的古代文化遺存。
遺址距地表1-3米。文化堆積分為上下兩層,上層為東周時期遺存,發(fā)現有幾何印紋硬陶片,繩紋陶片等;下層為龍山文化遺存,出土陶片較多,有夾砂和泥質兩類,以黑陶為主,器表多素面磨光,器形有豆、壺、罐、紡輪等。
龍山文化·黑陶雙耳壺(非下圓墩出土 供參考)
這里出土的文化遺存,印證了徐州先民跨越千年的持續(xù)聚居,該遺址也是徐州城市歷史的源頭。
“下層是龍山文化時期的器物,上層時間稍晚,一直晚到商代,甚至還有一點周代的的器物。說明這個族群在這長期生活了1000多年,正好就卡在了彭祖建的大彭國時間段當中。”徐州文史專家陳釗表示,這讓我們找到了城市之根、心理上的文化之根,找到了打開彭城文明起源的鑰匙,因為我們都知道,我們的祖先就是彭祖。
實現古今對話
打造具有歷史厚重感的開放空間
作為探討大彭國歷史的重要線索,下圓墩遺址承載著城市記憶,對追溯城市根源、講述地域文明、傳承歷史文脈具有重要意義。新建廣場通過藝術化手段呈現遠古文化符號,將打造彰顯城市源流的標志性景觀。據施工方介紹,項目目前已完成總工程量的85%,預計在五一前建成對外開放,屆時市民能直觀感受從龍山文化到現代文明的千年演進。
(下圓墩廣場效果圖)
“從彭城七里的角度上說,下圓墩廣場是從南向北的開頭。彭城七里一條線路把徐州許多零碎景點串聯(lián)到一起,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可以使人對徐州的各個歷史階段有更好的認識。”陳釗告訴記者。
(下圓墩廣場效果圖)
從沉睡地下的文明印記,到可觸可感的文化地標,下圓墩廣場的蛻變不僅拓展了市民文化休閑空間,更架起了古今對話的橋梁。隨著"彭城七里"文脈軸的蜿蜒舒展,徐州的歷史文化圖卷也正燦爛呈現。
徐州廣電記者 | 李娜 李政佐
美編 | 徐夢雨
編輯 | 李勇良
一審 | 劉楠 姚亮
二審 | 朱宸昕 許騰飛
三審 | 張清 孫劍
轉發(fā)+在看,告訴身邊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