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時代價值,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4月16日,臨沭縣組織開展第五期“臨沭非遺全媒體采風活動”,走進蛟龍鎮,聚焦傳統粉條加工這一傳統技藝,記錄非遺保護生動實踐,助力非遺在新時代煥發新活力。
臨沭縣蛟龍鎮利城村的傳統粉條加工技藝是臨沭縣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利城粉條起源于清代末期光緒年間,民間有流傳“利城村,種紅薯,種了紅薯娶媳婦,媳婦娶到家,賣了粉條吃粉渣”的歌謠。當時的利城村就已經有了粉條生產加工作坊,村民通過鋸、切、刮等手段將紅薯粉粹洗制成淀粉,生產純手工紅薯粉條,生產的粉條久煮不爛,清香可口,方圓數十里前來爭購,成為了獨具特色的美食名片。
20世紀60年代,利城村的生產隊無私傳授當地村民粉條加工技藝,帶動了整個利城粉條制作的興起,粉條加工具有了一定規模。改革開放初期,利城村已是家家作坊,戶戶經營,村民們借助當地盛產紅薯和粉條加工的技藝,以及利城靠近蘇魯交界的優越位置,逐步打開了外省銷售市場。90年代,全村已有18家粉條加工作坊,利城村成為遠近聞名的魯東南粉條批發市場。目前利城村有5家較大規模粉條加工生產企業,輻射帶動周邊上千名村民就業增收。
全媒體采風小組深入生產一線,通過拍攝、采訪等形式,全方位記錄了粉條加工的全過程。傳承人尹從浩現場演示傳統粉條加工技藝,從選料提粉、配料打芡、沸水漏條到冷浴晾條、打捆包裝,每一道工序都遵循著世代相傳的古法技藝,承載著老一輩手藝人對傳統技藝的堅守。尹從浩從1997年便跟隨本村粉條加工師傅尹秀富學習打芡、拿把、出鍋等手工粉條加工技藝,后來組成把式團隊開始制作手工粉條,帶動利城粉條規模不斷壯大,逐漸成為當地村民增收致富的產業。
此次全媒體采風活動不僅是對臨沭非遺的一次深度挖掘和宣傳,更是一次傳承與發展地方傳統文化的生動實踐。未來,臨沭縣將繼續加大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力度,充分發揮全媒體優勢,為推動地方文化繁榮發展貢獻力量。
編輯:劉杰 崔海明
快轉發給需要的朋友
小編披星戴月
賞個和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