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咱中國東北的邊陲,有個琿春市,那兒有個小村莊,叫防川村。這村面積不大,就14平方公里,可它的位置不得了,就像顆明珠,鑲嵌在三國版圖上,它的經歷啊,完完全全就是國家主權和邊疆發展的一個生動寫照。
防川村離日本海近,就15公里,可它周圍全是俄羅斯和朝鮮的領土,像被“環抱”起來了。咱就從它面臨的地理難題說起。1957年,圖們江發了場大洪水,直接把防川村給沖刷成了“海外飛地”。啥意思呢?就是村民要出入國境,得繞著蘇聯或者朝鮮走,這多不方便啊!這種情況持續了整整26年,直到1983年,洋館坪大堤建成了,這大堤寬也就8米,長888米,全是青石砌成的。
它可不單單是條路,更是國家主權的象征。為啥這么說?你站在大堤上看,左邊俄羅斯的鐵路橋,右邊朝鮮的軍事哨所,都近在眼前。咱中國的邊防戰士就在這8米寬的國土上巡邏,清清楚楚地劃出了國境線。
歷史上,防川村這兒可遭了不少罪。1938年張鼓峰戰役后,蘇聯強占了戰略要地。1957年那場洪水又切斷了陸路聯系,村民們都還記得“借道異國返鄉”的事兒,這背后反映的,是邊疆治理有多難。一直到1992年,大堤加固工程完成,防川村才真正結束了“地理孤島”的狀態。后來邊防公路也通了,這個三國交界的敏感區域,這才慢慢有了新的生機。
再講講這地方在邊疆博弈里的故事。19世紀那會兒,沙俄通過《璦琿條約》《北京條約》,一下子就吞了咱東北上百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把咱吉林從沿海省份變成了內陸省。不過,1886年咱有個外交官叫吳大澂,這人可厲害,據理力爭,不僅收回了黑頂子地區300平方公里的國土,還為咱中國爭取到了圖們江出海權。
雖說這權益后來被塵封了,好在2014年中俄簽了協議,又有了轉機,允許300噸以下的船只通航。現在防川村那兒立著個“土字牌”界碑,這界碑背后,就是一段虎口奪食的外交傳奇。
防川村這兒地緣政治也挺微妙。俄朝友誼大橋橫跨江面,咱中國的漁船呢,因為橋的高度限制,很難直接開到日本海。還有個挺有意思的事兒,在這兒,智能手機信號在三國網絡間自動切換,結果催生出了全球獨有的“邊境信號增強站”。從這些事兒能看出來,防川村既要守住國土安全,又得在這復雜的地緣環境里找發展的機會。
這些年,防川村也在努力振興。2017年,啟動了“東方第一村”改造工程,把41棟朝鮮族民宿和現代化設施融合在一起,打造成了4A級景區,一年能接待200萬人次呢。游客站在龍虎閣上,用望遠鏡就能看到日本海的波濤,腳下呢,就是中俄朝三國疆界的交匯點。防川村把地緣劣勢變成發展優勢,有自己的一套辦法。
村里有個跨境貿易集市,俄羅斯的面粉、朝鮮的海鮮,還有咱中國的輕工業品,都在這兒交易,邊民互市的年交易額能突破2000萬元。村里還設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學中心”,把邊疆的故事變成了愛國主義教育的好教材。
還有更具戰略意義的事兒。防川村搞起了“借港出海”,通過60公里外俄羅斯的扎魯比諾港,東北的貨物能直接運到日韓,比傳統路線節省72小時。2023年,琿春 - 扎魯比諾鐵海聯運開通了,這意味著防川村這個曾經的地理死角,正一步步變成東北亞的物流樞紐。中俄哈桑跨境合作區也建起來了,木材加工、海產貿易這些產業,慢慢形成了集群效應。
不過,防川村還有個困擾了百年的難題,就是出海口問題。站在洋館坪大堤往南看,15公里外的日本海就在眼前,可1860年《北京條約》一簽,咱中國永久失去了圖們江自由航行權。這影響可大了,朝俄鐵路橋限高9.6米,萬噸巨輪根本通不過。但現在有好消息了,2024年中俄重啟圖們江出海權談判,要是設想中的航道疏浚工程能實施,東北的物流格局可就徹底變了。
有數據顯示,經日本海到長三角的航運,比走陸路能節省40%的時間,這對吉林的汽車、黑龍江的糧食等大宗商品出口,意義太大了。說不定哪天,防川村民在江邊修的觀景臺,就能看到貨輪破浪而出,到時候,防川村可就從一個地理符號,變成國家海洋戰略的重要支點了。
防川村的故事,就是一部中國邊疆史的縮影。那8米寬的大堤,丈量著國家主權的尊嚴;三國交匯的地方,用望遠鏡一看,到處都是發展的機遇;曾經被洪水切斷的陸路,靠著大家的智慧又重新連接起來。當“東方第一哨”的五星紅旗,和俄朝的崗樓遙遙相對,防川村正在書寫新的傳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