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4月18日報道,烏克蘭第一副總理、經濟部長斯維里堅科在17日的深夜向外界透露,烏克蘭與美國當天簽署了一份有關礦產的割讓協議。
[提到烏克蘭與美國的這份礦產協議,我想大家都立刻想到了之前澤連斯基在白宮與特朗普談崩的那一幕吧。]
回顧2025年2月28日那天,白宮會議室的爭吵聲讓吃瓜群眾們可算看足了熱鬧: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與特朗普因礦產協議條款發生激烈爭執,最終被“請”出白宮,連飯都沒吃上,最終餓著肚子返回了烏克蘭。這一幕被網友們戲稱為“外交版《權力的游戲》”。
那時的澤連斯基非常硬氣,堅持要用“資源換安全”:烏克蘭的礦產可以開發,但美國必須承諾軍事保護。然而,美國不僅不答應,還將協議條件改為“資源換債務”(要求烏克蘭償還1000億美元軍援,并交出礦產收益管理權)。隨著時間的推移,如今這位“硬氣”的總統,終究還是不得不在現實面前低下了頭。
以資源換生存:弱者的“等價交換”從來不對等
在與烏克蘭的礦產協議中,美國拿走的是真金白銀:稀土、鋰礦、鈾礦等戰略資源的開發權,以及聯合基金的主導權。而烏克蘭得到的是什么?是一張“空頭支票”:美國的技術承諾、模糊的“安全保障”,以及民眾的質疑——“這難道不是賣國條約?”
“鉆石總被鑲嵌在強者的王冠上,而礦工的手掌只剩下血泡。”
協議簽署后,基輔街頭一名礦工接受采訪時說:“我們挖出的每一克稀土,都可能變成美國導彈的零件,再飛回我們的土地。”這諷刺的循環,正是小國命運的縮影。當大國以“援助”之名行控制之實,弱者的資源不過是棋盤上的籌碼。
烏克蘭關鍵礦產資源分布圖 圖片來源:央視新聞
夾縫中的光芒:民意如何成為最后的盾牌
前段時間,憑借與美國簽署協議的事件,澤連斯基的支持率一度從52%飆升至69%,這背后的原因并非是協議有多么高明,而是因為烏克蘭人讀懂了生存的悲壯。所以,當美國施壓舉行選舉、俄羅斯質疑澤連斯基合法性時,民眾用選票吶喊:“我們寧愿要一個不完美的自己人,也不要完美的傀儡。”
一名基輔主婦在采訪中擦著眼淚說:“澤連斯基像極了被房東逼著交租的窮人——他知道合同不公平,但他得先讓全家活到下個月。”這種“明知有毒卻不得不喝”的無奈,讓協議成了民族情緒的粘合劑。
資源協議真的能買到和平嗎?
俄羅斯冷冷嘲諷:“現在停火?不現實。”烏克蘭的導彈仍在襲擊俄能源設施,俄軍仍控制著20%的烏領土。協議帶來的不是和平曙光,而是更深的撕裂——礦產收益優先還債,重建資金遙遙無期,而東部的礦區多數在戰火中。
聯合國報告顯示,烏克蘭40%礦產位于沖突區,63%的煤礦在俄控頓巴斯。當協議要求開發“未來礦區”,烏克蘭人自嘲:“我們簽的不是合同,而是賭約——賭戰爭結束前,礦還沒挖完。”
烏克蘭的故事尚未結束,故事的最終走向將通往何方,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