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至13日,由省科協、省教育廳、省科技廳、省市場監管局、團省委聯合主辦的第40屆廣東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在廣州市執信中學舉辦。俄羅斯科學院外籍院士、省科協名譽主席謝先德,中國工程院院士、暨南大學原校長劉人懷,中國工程院院士、省科協主席陳勇,省科協黨組成員華旭初等領導嘉賓出席,吸引了科教工作者、師生家長及社會人士近萬人前來觀摩。
大賽現場
頒獎儀式
本屆大賽主題為“創新·體驗·快樂·成長”,全省22個代表隊500多名師生、306項青少年科技創新成果競賽項目、100項科技輔導員科技教育創新成果競賽項目和15名“十佳”優秀科技輔導員候選人參加終評展示活動,評出各類參賽作品的一、二、三等獎,并選出優秀作品代表廣東參加今年暑假舉辦的第39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
多元項目盡顯創新風采
展廳內,各類青少年科技創新成果競賽項目琳瑯滿目,參賽選手將目光放至科技、生活、社會安全、健康、文化等方面,充分展現當代青少年在科技創新領域的無限潛力。
學生作品公開展覽
“利用關鍵點和語譜圖的便攜式AI手語翻譯機”“基于人工智能及物聯網的智能停車系統”項目將前沿科技與現實需求緊密結合;“利用蛋白質吸附油脂原理實現廚余再利用及‘菜’情反饋裝置”“基于Arduino 的高壓滅蟑螂裝置”“智能煎藥煲湯罐控制系統”項目貼近實際生活、創意十足;“校門前安全預警系統”“‘明暗密碼’智能安保門鎖系統”“高速公路塌方自動化報警裝置”項目體現青少年對社會問題的關注與擔當;“基于呼吸傳感交互技術的伴護星兒童智能霧化器”“人工耳蝸術后智能聽覺康復訓練系統”項目聚焦特殊人群和大眾健康需求;“可視化雕刻刀——科技助力非遺傳承”“佛山粵劇韻悠長,嶺南瑰寶粵劇香”項目展現青少年對傳統文化的熱愛與傳承……
“本屆參賽選手延續了往屆賽事的優良傳統,在技藝展示與理念表達上實現了突破性創新。”大賽評委會副主任李定強表示,各位參賽選手基礎知識扎實,思想緊跟時代,充分體現了選手的創新思維,為賽事注入了全新活力。
創新活動共筑科技夢
大賽主辦單位及省科學院、華南農業大學、廣東工業大學等企事業單位設立14項專項獎,獎勵優秀作品及單位個人。大賽期間,主辦單位還面向參賽選手、教師家長和觀摩人員舉辦交響樂晚會、科普講座、科學體驗、創意實踐等系列活動,交流創新經驗,傳遞創新力量。
科學教育講座
創意實踐活動
科普劇表演
廣東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創辦于1982年,是一項面向全省中小學生和科技輔導員開展的綜合性科技創新成果展示與交流的活動,是省內規模大、層次高、最具示范性和導向性的青少年科技競賽活動之一。每年一屆的大賽為廣大青少年弘揚創新精神、提升創新能力,追求科學夢想,探索科學奧秘,扛起振興國家科技事業,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大旗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項目掃描
高速公路塌方自動化報警裝置
近年來,受地質條件復雜、施工質量參差不齊、自然災害頻發等因素影響,塌方事故時有發生。“塌方事故的出現對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帶來了很大威脅。”基于此考量,陽江市第一中學的馮俊皓、陳翊泓、許悅決定做出一款高速公路塌方自動化報警裝置。
“我們采用無線運輸模塊,通過高速公路護欄上的運行機器和固定裝置進行報警,提醒司機前方有危險,需要減速慢行。”該團隊介紹道。
近半年的研究過程中,團隊不斷對原有想法進行改進完善。原先考慮使用太陽能充電作為主要供電方式,之后了解到高速公路塌方多發生在多云大雨天氣,導致太陽能電池板發電效率低,進而影響裝置在惡劣條件下的自動運行能力。為此,團隊在產品起始點增設智能無線充電樁解決這一問題。
“明暗密碼”智能安保門鎖系統
“我們經過調查發現,一些老舊小區和城中村存在很多安全隱患,時有偷竊事件發生。”源于對當前城市化進程中居民社區安全管理問題的深入分析和研究,東莞市東莞中學初中部張圣岳團隊設計了一款“明暗密碼”智能安保門鎖系統。
該系統由視覺識別模塊、電容式矩陣鍵盤、GSM模塊和門鎖系統等核心組件構成,具備人臉識別、雙重密碼設置、緊急暗碼報警等功能。當識別到未錄入人臉時,系統拒絕開門;識別到錄入人臉時,輸入“明密碼”則允許通行,而輸入“暗密碼”則觸發秘密報警,同時通過GSM模塊將報警信息發送至保安室和報警手機。
提到創新解決方案,張圣岳表示,一是“明暗密碼”設計,傳統的密碼門鎖通常只有單一的密碼設置,而該系統創新性地引入了“明密碼”和“暗密碼”的概念;二是緊急報警功能,系統集成GSM模塊,能夠在房主輸入“暗密碼”時自動發送報警信息;三是保安室聯動,保安室能夠接收報警信息并進行語音播報,安保人員能及時響應;四是安保衛士攝像車,在收到報警信息后,安保人員可以通過對講模塊了解現場情況,并啟動安保衛士攝像車進行巡查和攝像。
可視化雕刻刀——科技助力非遺傳承
潮州木雕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卻因雕刻難度大而讓年輕人望而卻步。“初學者進行雕刻的過程中,時常因為經驗不足、技術不夠等原因,導致雕刻內部時角度、力度出現偏差,破壞整體美觀。”為了改善潮州木雕精湛技藝難以傳承的困境,潮州市湘橋區南春中學陸余栩、陳楊航決定研究一款可視化雕刻刀,助力非遺傳承。
該團隊介紹說,使用這款雕刻刀時,初學者只需將雕刻刀上的攝像頭對準雕刻區域,便能在手機上看到攝像頭的實時畫面,同時能記錄學習時遇到的各種情況。“我們利用esp32-cam,將攝像畫面上傳至內網服務器,利用物聯網技術,初學者能按需進行拍照、視野調節。”因此有利于提高初學者雕刻的精準性。
傳統的內窺鏡需用電線連接設備,且更依賴后期處理。可視化雕刻刀的改良點在于可直接連接藍牙進行實時觀測、實時調節,較大地提高了其便利性。
文字 | 楊楚瑜
圖片 | 楊楚瑜 劉芃芃
編輯 | 楊楚瑜
審核 | 劉肖勇 馮海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