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今天聊聊美國和日本這百來年的事兒,從甲午戰爭那會兒到現在,美國對日本的態度那是變來變去,背后都是利益在搗鼓。
美國咋成了日本侵華的 “隱形幫兇”?
1894 年甲午戰爭的時候,美國在輿論上把這戰爭包裝成 “文明與野蠻的沖突”,明擺著支持日本。美國海軍軍官幫著日本海軍升級艦船設計,陸軍工程師幫忙改進后勤系統。更過分的是,美國駐華機構還庇護日本間諜,甚至質疑清政府抓間諜的合法性。這表面上中立,實際上偏袒日本,等于是給日本侵華做了第一筆 “政治投資”。
1931 年到 1941 年這段時間,美國給日本提供了超過 10 億美元的物資,石油、鋼鐵、機床這些戰略資源都有。數據顯示,日本侵華戰爭里,54.4% 的軍用物資來自美國。就說 1937 年,日本進口的 92.9% 的銅、91.2% 的汽車及零件都是從美國買的。雖說 1938 年美國宣稱 “道義禁運”,可那年對日飛機出口額反倒漲了 6 倍,這所謂的 “中立”,就是塊利益驅動的遮羞布。
珍珠港事件后,美國態度咋 180 度大轉彎?
1940 年日本進駐法屬印度支那,這可直接威脅到美國在東南亞的石油利益了。美國馬上實施石油禁運,還凍結了日本資產,矛盾一下子就激化了。1941 年珍珠港事件一爆發,美國正式對日宣戰,開啟了四年的 “反日” 對抗。
太平洋戰爭期間,美國對日本搞地毯式轟炸,還扔了原子彈。可戰爭一結束,美國策略變得特別快。1951 年《舊金山和約》一簽,日本不僅擺脫了戰爭罪責,還被美國重塑成冷戰前沿的盟友。這 “打完就拉攏” 的操作,完全暴露了美國以利益為導向的實用主義外交。
冷戰到現在,美國為啥一直 “偏愛” 日本?
從 19 世紀末的 “門戶開放” 政策,到冷戰時的 “島鏈封鎖”,美國一直把日本當成制衡中國的棋子。1905 年日俄戰爭的時候,西奧多?羅斯福就直言 “日本在為美國而戰”,這種心態一直延續到現在,成了美日同盟的核心邏輯。
雖說美國在貿易上老對日本施壓,像 2025 年的汽車關稅爭端,但雙方經濟依賴度特別深。日本手里握著大量美債,還承擔駐日美軍 70% 的費用。這種不對等的關系,本質上就是美國對日本搞 “經濟殖民” 和 “軍事控制” 的雙軌策略。
看透美國外交的 “生意經”
從甲午戰爭到珍珠港,再到冷戰同盟、貿易摩擦,美國對日本的態度,始終是以國家利益為核心。所謂的 “支持” 和 “反日”,不過是不同歷史階段的利益選擇。讀懂這段歷史,就能看穿美國 “世界警察” 面具下的實用主義本質。在國際這個大棋盤上,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算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