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的南通,惠風和暢。走在如皋市白蒲鎮合興村的田間地頭,現代快報記者看到,綠油油的元麥生長正盛。春風吹過,麥穗隨風搖曳,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白蒲土壤里有機質含量高、富硒。我們因地制宜,利用本地特色,打造農產品的品牌,在互聯網上銷售。現在回頭客也比較多,每年的銷量都在逐步增加。”白蒲鎮合興村黨總支書記陳永建介紹,村里成立了合作社,把碎片化的資源要素整合起來抱團發展、規模經營,建立了高標準的育秧基地、烘干中心、倉儲冷庫、大米加工包裝流水線等,逐步實現元麥功能食品產業化,“元麥+水稻”模式成為種植的樣板,進一步帶動村民增收。
4月17日,南通市政府新聞辦召開“鄉村全面振興,書寫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新篇章”主題新聞發布會,現代快報記者了解到,南通堅持把產業振興作為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全力構建“4+7+N”農業全產業鏈發展格局,打造優質糧油、規模畜禽、蔬菜園藝、特色水產等4個超百億產業鏈,培育25個十億元以上縣域優勢特色產業,建成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13家、全省最多。一幅具有江海平原特色的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新畫卷正在江海大地上徐徐展開。
地處黃海之濱的南通如東,擁有海岸線88公里,沿岸7.10萬公頃灘涂孕育出品種多樣的海鮮水產。這里產出的條斑紫菜色澤明亮、鮮香嫩軟,深受海內外顧客的喜愛。走進坐落在如東的南通海達水產食品有限公司,現代快報記者看到,在生產車間內,工人正在給一疊疊生產好的紫菜打包裝箱。“我們的產品主要銷售到歐美和日韓市場,2024年銷售額達到1.5億元。”董事長蔡守清介紹,企業已經建立了紫菜完整的產業鏈,并建有12000平方米紫菜育苗中心和紫菜一次加工、二次加工生產線。通過“公司+市場+基地+漁民(養殖戶)”模式,輻射養殖面積8萬畝,帶動漁民3000戶。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重中之重。南通以全產業鏈建設為核心,以互促融合為動力,以惠民增收為目標,全力推動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目前,南通打造以優質糧油、規模畜禽、特色水產、蔬菜園藝為引領的四大百億級市級產業鏈,培育形成以蠶桑、南美白對蝦、四青作物等為支撐的25個十億級縣域特色鏈。塑造示范點,以鎮、村為主體,明確主導產業,因地制宜創成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23個,數量列全省第一。
產業的發展離不開龍頭企業的帶動引領。走進位于如皋的中皋農產品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加工車間,迎面而來的是甜豌豆高溫燙洗后散發的清香。現代快報記者看到,工人正在將一筐筐新鮮的甜豌豆倒入生產線。經過清洗、切割、燙漂、冷卻等多道工序,這些甜豌豆將被打包裝盒進入冷庫,準備發往國外。作為當地知名的農產品龍頭企業,目前已建成2條速凍蔬菜和1條速凍玉米全自動化生產線,形成年產15000噸的速凍蔬菜加工能力。企業生產的速凍“如皋黑塌菜”系列產品以及速凍玉米、菜頭、青毛豆、蠶豆等20多個產品,銷往上海、南京、蘇州等城市,并出口日本、澳大利亞、法國等國。
近年來,南通實施龍頭企業“提質增量”工程和品牌精品培育工程,讓龍頭“舞起來”,品牌“亮起來”。培育龍頭梯隊,全市現有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298家,其中,國家級13家、省級78家,國家級龍頭企業數量列全省設區市第一。筑牢品牌矩陣,如皋黑塌菜、如東條斑紫菜、如東狼山雞3個區域公用品牌入選國家精品培育計劃,17個農產品入選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5個農產品入選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
此外,南通積極探索產業發展模式,搶抓發展機遇,促進產業融合。做強農產品加工業,打造提升農產品加工集中區,2024年8個省級農產品加工集中區入駐企業301家,實現營業收入367.85億元,同比增長1.5%。全市958家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實現營業收入1521.12億元,同比增長1.4%。
“產業振興是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內生動力,更是促進農民穩定增收的重要保障。”南通市農業農村局總畜牧獸醫師蔡建康表示,下一步,南通將堅持做大產業規模、做優產業布局、做強產業能級,不斷培優育強發展主體、橫拓縱延發展鏈條、挖潛提升發展業態,推動南通鄉村產業振興取得新的更大成效。
現代快報/現代+記者 花宇 文/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