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一季度,A股88家上市藥企就花了近40億回購股份,集采不停、地緣爭端不斷的持續沖擊下,醫藥股為何長期承壓卻逆勢掀起“回購潮”?
近期,一組公開數據引發熱議,“A股上市公司一季度合計回購294億元,醫藥生物板塊以近40億元遙遙領先。”
2025年一季度實施回購金額居前的行業
事實的確如此,E藥經理人根據Wind數據統計,今年一季度A股88家上市公司發布股份回購進展,總額達36.46億元,回購股份總數達3.4億股。不僅如此,2024年更加夸張,158家藥企發布回購進展,總額超83億元。
具體公司層面,今年一季度回購金額最高的京新藥業,幾乎可以比肩“招商系”遼港股份和“大央企”京滬高鐵;CXO“頭牌”藥明康德自2024年以來,不僅累計花費30億回購,還計劃再花20億;制藥“一哥”恒瑞也沒落下,其股份回購計劃上限達12億元。
實際上,醫藥板塊自2021年起持續調整,不僅屢受帶量采購、藥價談判等政策影響,還頻繁遭遇生物安全法、關稅爭端等“黑天鵝”事件波及,幾乎可以稱得上與A股大盤“漲時滯后、跌時同步”。
但在“花錢”回購股份上為何又無人能及了呢?
01
88家藥企花34億回購,藥明最“壕”
事實上,從A股整體情況來看,“回購潮”自2024年一季度就已經開始,688家上市公司的回購總金額和股份總數都是前幾年的數倍。醫藥板塊更是如此,并且到了2025年一季度,醫藥板塊還躍升為A股所有上市公司中回購金額、數量最高的板塊。E藥經理人根據Wind數據統計,今年一季度A股88家上市公司發布股份回購進展,總金額高達36.46億元,回購股份總數達3.4億股。
來源:Wind數據
當然,進入4月以來,A股醫藥上市公司的回購步伐更加迅猛,僅16天時間就有23家上市公司披露回購進展,涉及金額高達4.59億元,回購股份總數也達6581萬股。
從具體子板塊來看,曾經或因集采、地緣爭端、風口消失等市場因素遭遇業績重創的公司,是回購股份的主力軍。 在一季度回購金額TOP10的企業中,就有6家企業為仿制藥公司,另外四家則來自CRO、醫藥零售等板塊。
其中回購金額最高、股份總數也名列前茅的京新藥業, 據其公告,截至3月31日,截至4月8日,公司回購股份達3542.1775萬股,成交總金額為4.47億元(不含交易費用,下同)。
值得一提的是,即使成交總金額已經接近4.5億元,但這或許仍為京新藥業回購計劃的一半。據悉,在今年1月初,京新藥業董事會曾通過一份股票回購方案,主要用于股權激勵或員工持股計劃,該計劃涉及總金額為2億-4億元。而到了3月初,京新藥業再次披露調整方案,將金額直接拉升至3.5億-7億元。
與京新藥業同樣大手筆的制藥公司還有制藥“一哥”恒瑞,自2024年5月其董事會通過股份回購方案以來,截至恒瑞最新披露的進展(4月9日上午收盤),恒瑞已累計回購832.45萬股,回購金額3.64億元。其中僅進入4月就累計回購147.08萬股,累計回購金額達7033.07萬元。
同樣,在接下來兩個月的時間里,或許還可以期待恒瑞更大力度回購股份。畢竟根據去年5月的回購方案,恒瑞要在12個月內回購不低于6億元且不超過12億元的股份,用于員工持股計劃。按照目前的進度,僅僅為其最高限額的30%。
CXO也是回購股份的主力軍。兩大頭部CXO——藥明康德和泰格醫藥也都在一季度披露了股份回購進展。自2024年股東大會審議通過回購股份方案到今年3月31日,泰格醫藥累計回購公司股份980.63萬股,成交總金額約為5億元,其中僅在今年Q1就回購了超過3億元的股份。
如果計算總額,藥明康德可以稱得上A股醫藥板塊中回購股份最“壕”的上市公司,不僅2024年全年掏出30億元回購股份,今年3月、4月又先后公布了兩次回購計劃,分別投入10億資金回購股份。也就是說,2024年以來,光回購股份,藥明康德就將斥資50億元,因此也被二級市場股民稱為“回購狂魔”。
02
A股上市公司,為何藥企最愛“花錢”回購?
事實上,自2022年以來,A股上市公司屢經波折,醫藥板塊常常“受災”最嚴重,那么為何在回購股份上,醫藥上市公司又如此愛花錢呢?
還要回到“回購股份”的含義和動因上來。其實,上市公司回購股份簡單來講就是公司“自己掏錢去股市里買回自家股票”,相當于“公司花錢買自己賣出去的東西”。有的公司是出于“賬上有閑錢,暫時用不上”,回購股份是花錢的途徑之一;還有公司覺得現在股價太便宜,想要提升股東信心,就自己當買家,從股市里買回股票。
當然,這些買回來的股票如果直接“注銷”,就相當于市場上流通的股票變少了,剩下的股票可能更值錢;也有公司把股票買回來留著未來可以發給員工當獎勵,也就是上述京新、恒瑞提到的“員工持股計劃”。
如果聚焦到醫藥板塊,藥企們回購股份其實可以歸結為三大原因:應對政策沖擊,進行估值修復;優化資金結構;為公司未來國際化做準備。
要說A股哪個板塊受政策影響最大,醫藥板塊必然榜上有名。一邊是波及幾乎所有工業企業的帶量采購、藥價談判等控費政策,一邊又是影響流通與零售企業的兩票制、門診統籌,藥企股價或因國談通過連漲數日、或因集采丟標遭遇閃崩,亦或是零售藥店因藥價治理政策退出醫保……這些現象幾乎已經成常態。
就拿2018年以來的國家集采為例,健康元(麗珠)、恒瑞、京新藥業等公司都曾因集采丟標股價跌停,業績也在最初的幾年遭遇重創。此時,為修復估值,提振二級市場信心,這些藥企就會選擇通過回購股份的方式,減少股本提升每股收益,從而向市場傳遞公司價值被低估的信號。
例如健康元自2020年以來,幾乎每年都進行股份回購,累計已超20億元,并且大多數回購而來的股份都走向了“注銷”結局。這背后很大一部分原因來自業績承壓。Wind數據顯示,健康元自2022年總收入和歸母凈利潤雙雙達到171億元和15億元高峰后,已經連續兩年下滑。主要原因是核心業務化學制劑、中藥制劑產品受到藥價談判、帶量采購、原料藥市場競爭加劇的影響收入大幅下滑。
不過,從結果上來看,即使如此大手筆的回購,健康元的股價也只能保證在同一水平線上下浮動。截至4月16日下午收盤,健康元報10.31元/股,與2021年水平相當。
在通過回購股份來優化資本結構上,藥明康德最具話語權。雖然經歷新增客戶規模減小、業績增長疲軟,以及美國生物安全法、關稅爭端等緊張的外部環境壓力,藥明康德“壕”擲數十億回購股份,在4月初的公告中,公司還將采用“貸款”的方式用于注銷并減少公司注冊資本。具體而言,“擬回購金額不超過人民幣10億元,回購價格不超過人民幣97.24元/股,資金來源為自有資金和專項貸款,貸款額度不超過9億元。”
藥明康德的操作用一句話解釋,其實就是“找銀行借錢買自己的股票,賭未來股價反彈”?。短期內,用回購和增持“托住股價”,長期來看,如果未來公司股價漲高,不僅能還銀行的錢,還能收獲一部分利息。
據悉,截至4月16日下午收盤,藥明康德(A股)報52.36元/股,雖然并未回到2021年的高峰時期,但距離曾經的低點也有不小的漲幅。
此外,2024年以來,無論是制藥“一哥”恒瑞,還是科創板、港股18A未盈利上市Biotech都彰顯出國際化野心。例如恒瑞不僅在1月披露赴港上市計劃,其BD步伐也在加速,先后與多家MNC達成合作;Biotech方面,收獲多筆BD大單的和鉑醫藥也發布公告稱2025年初至今,公司已累計撥款2.4億港元用于股份回購。
有觀點認為,在中國藥企加速出海的大趨勢下,上市公司回購股份還可優化股權結構以吸引國際資本。同時,部分企業通過回購為未來并購或分拆上市鋪路,提升資本運作靈活性。
內容合作 :阿杰 13051235100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