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成都的藝術機構們開始發力,各大展覽齊齊釋出,比較吸引我的一場展覽就是A4美術館的“再造東方:當代攝影與中國傳統”(下文或簡稱:“再造東方”)。
這次展覽集結了27位藝術家及其作品,較為全面的呈現了千禧年后當代攝影與中國傳統相關的作品,看完只想嘆一句:夯實,夯實到可以寫博士論文的程度。
看展覽之前
可以了解的背景
1839年,盡管達蓋爾攝影法的公布被攝影史看做是攝影術誕生的開端,而早在1827年,尼埃普斯就在他家窗口拍攝了人類攝影史上的第一張照片——《窗子里看到光景》。
差不多在同時期,1842年,中英簽訂《南京條約》開通五個通商口岸,攝影術就跟著外國商人、傳教士傳入中國,并被視作是攝人魂魄的“妖術”。話雖然這樣說,不能說明只是中國人笨,因為法國人在攝影術誕生初期接納度也不高。
1924年,魯迅在《論照相之類》里提及了“攝魂術”:
照相似乎是妖術。咸豐年間,或一省里,還有因為能照相而家產被鄉下人搗毀的事情......但是,S城人卻似乎不甚愛照相,因為精神要被照去的,所以運氣正好的時候,尤不宜照,而精神則一名“威光”......
攝影術發明的80年后,也就是魯迅寫作這篇文章的年代,照相已經很常見了,不過它更多替代了肖像畫的功能。顯影快、成像真,關鍵價格還便宜,所以,它對畫像行業造成強烈沖擊,很多畫師都爭相學習這門技藝,也就導致攝影變成媚俗肖像和通俗紀念品的一個生產工具。
左坐公右坐婆,中間放一張茶幾,擺上蓋碗茶、自鳴鐘、水煙袋,再加點不相干的東西......是時髦“雅士”凹造型的利器,攝影作為一種工具——墜落。
當時,小說革命、文字革命、戲曲革命……文化藝術界掀起各種“革命”以救中國的背景之下,將攝影進行“藝術化”的改造被視為必要。
語言學家、教育家劉半農不僅是新文化運動代表人物,也是最早中國攝影理論的奠基人,他提出:攝影應該是“美術照相”,而不是“寫真照相”。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又將攝影術視作表現中國“新文化”面貌的方式之一。
這便是攝影“中國化”的緣起,也是“再造東方”第一部分的背景,現場主要展出駱伯年、吳中行的攝影作品,他們都深受美術攝影理念影響,表現出中國繪畫意趣的美學風格。
“只要把照片拍得像中國畫,在當時就是攝影的時尚。”
20世紀20年代初,北京大學攝影小組藝術寫真研究會成立,他們舉辦的首次攝影展是我國最早的攝影展覽。
在第一次展覽后,光社成員陳萬里自費出版《大風集》,這也是我國最早的攝影集,他在自序中提及:
“攝影的制版發表,尤其在中國更不是一件可以輕率的事情!這不僅需有自我個性的表現,美術上的價值而已;更重要的,在能表示中國藝術的色彩,發揚中國藝術的特點。”
當時,北大校園內十分活躍,還有繪畫、音樂、書法等各類文藝研究小組。藝術寫真研究會組員有黃振玉、陳萬里、褚保衡、吳緝熙等,隨后校外的吳郁周、錢景華、汪孟舒、王琴希等人也聞風而至。
為了擴大影響,藝術寫真研究會后來摒棄了拗口的名字,更名為北京光社,這是中國第一個業余攝影家組成的藝術聯盟。1927年,劉半農加入光社,并寫了《半農談影》,這本書是我國最早的攝影理論專著(劉半農太“斜杠”了,還寫了中國初期白話詩代表作《教我如何不想她》,首創“她”指代女性)。
從中國傳統繪畫里汲取氣韻、詩意,是北京光社攝影作品的標志風格。
順帶提一句,光社除了開創了上面提到的中國攝影史上三個之“最”,還有一“最”是出版的《北京光社年鑒》是我國最早的攝影年鑒。
這次在A4美術館展覽現場就展出了難得一見的《北平光社年鑒第二集》原版圖書。
拋開諸多開創性的貢獻之外,必須承認的是光社也有自己的局限性。
“雖然貼近藝術,卻遠離社會,更談不上用攝影思考和分析社會,當愛國運動就發生在他們面前時,他們手中的相機只能淡然處之。”
不過,光社對后面不同攝影團體產生了較為具體的影響,包括組織的創立、創作的理念等,比如:
1926年初,北京光社的黃振玉、陳萬里南下進入上海,在1928年與郎靜山(黃振玉的同學)、胡伯翔等人共同成立攝影團體“中華攝影學社”,即上海華社。
他們還不斷擴大攝影隊伍,注意鼓勵、培養攝影新人,像后來的攝影名家吳中行(后黑白影社的“臺柱”之一)就曾在華社影展里展露鋒芒。
跟光社相比,華社的拍攝題材更加廣泛,開始把鏡頭對準社會底層民眾,攝影師的風格也更個人化。
1930年,上海黑白影社成立,它又基本繼承北京光社和上海華社的創作模式,卻洋溢著一股“愛國主義的熱情和振興中華的精神”。吳印咸、吳中行、敖恩洪、吳寅伯和畫家葉淺予都是組織成員,他們拍攝的對象以風景、肖像、花鳥、靜物、建筑為主,同時開始把攝影的發展跟國家、民族的未來緊密聯系起來。
·歸牧,吳中行,1926
·報曉,吳中行,1930s
這次展覽展出吳中行的《歸牧》《報曉》一定程度反映了勞動人民的疾苦或者對民族意識的喚醒。其中,他的名作《報曉》照片上是一只公雞在引頸高啼,表達試圖喚起中華民族的覺醒來抗擊日軍侵略。但如果沒有資料背書或者導覽講解,它們看起來更像是攝影版的中國傳統繪畫,很難直接看出來其要表達的意思。
·梟鳥,駱伯年,1937
駱伯年的攝影創作也有“主流”畫意攝影的追求傾向,身為銀行家的他,不屬于某一團體,良好的經濟狀況支持他能夠在語言形式上有更多探索,抽象、重復、拼貼……而他的成名作則《汲翁》開啟了中國最早的人體攝影,或許是出于主題的考量,這次展覽沒有展出他本人的其他作品。
·水鳥,駱伯年,1933
關于中國傳統在攝影里的建立、形成,在這次展覽里,無論是藝術家數量或是展品體量,都不能說十分全面,卻足夠珍貴。
·飛鷹,駱伯年,1937
·風景,駱伯年,1930s—1940s
在內憂外患的歷史背景之中,以及新文化運動的影響之下,我們能看見攝影先驅們基于對“藝術化”“中國化”的追求,如何探索攝影語言,找到自己的“個性”,繼而才有了中國式的“畫意攝影”。
始于千禧年前后
的中國當代攝影
了解以上之后,你會發現這種帶著中國繪畫意趣的美學風格基本貫穿了“再造東方”,雖然中國當代攝影以及攝影師們臨著不同的外部環境、時代命題、新興技術,其表達的圖式、形制卻又如此似曾相識。
這里需要提及一點,“當代攝影”的概念。
藝術史家巫鴻認為:“當代攝影”是一個國際通用但不具備共同定義的概念。但對中國來說,當代攝影有著一個明確的起點——1976、1977年。另外,中國當代攝影的概念并非一成不變,隨國內和國際上社會、經濟、文化的大潮以及攝影本身的發展而變化。
而“再造東方”第二部分“圖式重構:傳統繪畫在當代攝影中的再轉譯”,這些作品創作的時間始于千禧年前后,面臨“前衛競爭”和“身份認同”的雙重命題,一部分當代藝術家回到傳統繪畫汲取靈感。
很好奇,為什么這個時間段,藝術家們冥冥之中達成回到傳統的共識?
繆曉春借用中國傳統書畫手卷的形式,如同《清明上河圖》用一個個極長的畫面來觀察、描繪一座城市。
·北京手卷080408,繆曉春,2008
洪磊戲仿宋代小品畫。他仿宋代吳炳《出水芙蓉圖》創作的同名作品,荷花之上躺著一只死去的蒼蠅。
·中國盒子、仿宋吳炳《出水芙蓉圖》、說吧,記憶·五針松等;洪磊,1996—2005
·紫禁城的秋天·太和殿東回廊,洪磊,1997
古雅風韻的五針松,上面纏繞著蛇,周圍懸置著蒼蠅。
太和殿東回廊上躺著一只披著玲瓏珠寶的死鳥。
姚璐也用小品畫的形制,挪用蓋著綠色土工布的建筑工地景觀,巧妙地拼接成中國山水。
·洞庭春早圖、夏山草堂圖、秋嶺遠眺圖、暮春寒禽圖,姚璐,2008
王慶松鏡頭下的《紅牡丹、白牡丹、霜牡丹》,近看會發現牡丹花是肥肉、瘦肉人工制成的。
·紅牡丹、白牡丹和霜牡丹,王慶松,2003
還有一張創作于2004年的作品,王慶松想象著如果魯迅能目睹當是時的中國,他會如何?于是,他cos魯迅,半蹲于雪地之中,懷里抱著書,手指夾著煙,躊躇地思考著國家的未來。
·魯迅,王慶松,2004
這些作品看似“仿古”,卻充滿對自身身份、城市建設、環境保護等時下議題的反思與批判。
如果說,展覽中千禧年左右的攝影作品傾向于中國傳統繪畫的追慕、重構,那么,隨著作品的展開,你會發現當代藝術家們并非止步于此。
在第三部分的“觀念演繹:傳統精神世界的視覺演繹”里,他們試圖用攝影探尋中國傳統精神世界,民間信仰、神秘傳說等,演繹的方式也更多樣。
飛鳥佇立枝頭。枯樹望向天空……
·“一時一地”系列,曾憶城,2007-2010
寫意的畫面,大量的留白,一看就特別有辨識度。這是曾憶城的《一時一地》系列,看起來很“中國”的場景全是他周游巴黎、紐約、巴塞羅那、圣地亞哥等地拍攝得來。
這組充滿東方美學的作品暗合水墨意趣,雖看不出時間、地點,依然有著道與禪的清凈、空靈。
董文勝受到南宋畫家馬遠《水卷圖》影響完成的《波瀾恣意》系列,是他手拿光筆對著水面揮畫的行為記錄。底片上的一道道曲線,既像是提煉的“水”的符號,也像毛筆于宣紙之上勾勒的線條。
·“波瀾恣意”系列,董文勝,2010—2011
這些孕育文明的江湖之水,其場景經過了董文勝的精心選擇,顯露出中國儒家文化、現代化建設等各種象征意味。
燒香是中國特有的祭奠和祈福儀式。馬良從各地收集來木雕神像,并為它們供奉香火。在全黑的攝影棚里,經過一柱香的曝光時間,鏡頭捕捉每個木雕神像及其香頭燃燒的軌跡,從而構成了《剎那·流浪神祇》。
燃燒的時間被鏡頭記錄,變成一條條可視化的線條。據說,按照佛經的計時方式來算,一剎那是0.018秒,又含九百生滅那,每張照片有九萬九千個剎那,是無數生命的誕生與毀滅。
·剎那·流浪神祇,馬良2019-2021
馬良還做了舞臺化的置景,重構了另一版本的《西游記》,仙鶴頭戴鋼盔,鳥背上疊著小鴨子,十分荒誕無厘頭。
·西游記,馬良,2008
在城市打拼后回到故鄉創作的魏壁,在《夢溪》系列里拍攝了許多家鄉風物、舊物。有趣的是,他會仿中國傳統繪畫在畫面空白處題字,所題內容都是大白話,偶爾夾雜著一兩句古詩。
《夢溪Ⅱ-母親的鏡子》里拍攝了母親用過的鏡子,題字內容講述四十一歲守寡的母親,如何艱辛地養育魏壁兄妹三人。
·“夢溪”系列,魏壁,2011—2013
《夢溪Ⅱ-朽木》里,不過是一塊故鄉的朽木,魏壁寫:“朽木固不可雕,在我看來,故鄉的一草一木都散發著光輝。”
他的作品更多是對故鄉的追憶、兒時的眷戀,細細解讀,又暗含對過往歷史、當下城鎮化問題的多重反思。
顏長江更直接,他的《紙人》系列把冥紙人作為拍攝對象。它們蕩舟、騎馬……在藝術家的鏡頭下頗具戲劇性。歷來人們不愿直面的死亡母題,卻在顏長江的鏡頭里演繹出許多的可親可近——死亡并不可怕,故人不過在另一個世界過著亦如現世的生活。
·紙人·我等你很久了,顏長江,2007
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汲取、表現,藝術家們不再僅僅局限中國傳統繪畫來擬古仿古,或聚焦書畫典籍和信仰、民俗,他們還帶著鏡頭在真實的地理空間里尋訪遺跡遺存。這就是展覽第三部分“空間考古:現實地理中的傳統溯痕”的內容。
·“塔”系列,林舒,2017—
2017年開始,林舒走訪全國40多個地方,拍攝了百座佛塔。
客家人丘花了八年時間,沿著黃河,用腳步與鏡頭追溯祖先的印跡。
·“毋墟”系列,丘,2012—2019
“古墓派攝影師”塔可根植傳統文本,走訪山川河流、遺址都城,也走進“洞天福地”拍攝穴墓。
·九龍山,塔可,2018
這部分個人覺得最有趣的是史陽琨的《圓明園四十景》。
先來說《圓明園四十景》,這是乾隆皇帝命令宮廷畫師用絹本彩繪描繪的圓明園?景。第二次鴉片戰爭時,這套孤本彩繪圖被劫走了,現今還留存在巴黎。
·圓明園四十景(實寄明星片、濕版玻璃底片),史陽琨,2022
后來,橫店影視基地以這套彩繪圖為藍本,重建了北京圓明園的建筑群。
史陽琨在橫店圓明園的基礎上進行創作,完成《圓明園四十景》,這根本就是復刻之上的復刻。此外,他還把它們制作成四十張明信片郵寄到博物館展出。
最后一部分“媒介共生:從攝影出發的媒介融合與置換”偏向技術的探索,攝影不再只是用鏡頭去攝影記錄,藝術家似乎變成了煉金術士,對感光成像底層技術解構,用數字建模等來完成一件“攝影作品”。
比如,李舜捕捉如同書法偏旁的光影痕跡,再組合成中國傳統繪畫與書法。
·格物致知-再寫逍遙游(攝影、數碼后期、宣紙藝術微噴),李舜,2016
·格物致知-剩山圖(攝影、宣紙藝術微噴),李舜,2023
楊泳梁擇取無數城市的影像,數碼合成磅礴的中國山水圖,遠看是山是水,近看卻是不同城市的縮影。
·夜游記Ⅱ(視頻裝置),楊泳梁,2021
總的來說,“再造東方”的展品很豐富,只挑了些喜歡的作品做介紹,整個觀看下來,脈絡卻十分清楚——20世紀20年代開始,攝影“中國化”探索、建立起來的具有中國傳統意趣的美學風格延續至今,無論探討的問題如何隨時代變得不同,技術又如何更新迭代、參與影響著攝影的發展。
當這些攝影作品來到我們眼前,你自然會說:這肯定是中國攝影師拍的。肉眼可見與隱含的東方符號、古雅氣韻在這場展覽及作品里被清晰地追溯,亦被延展,很值得一看。
展覽信息
再造東方:當代攝影與中國傳統
2025.3.8-5.11(周一閉館)
A4美術館B1F-1F展廳(成都天府新區麓鎮山頂廣場)
YOU成都粉絲福利
你去過A4美術館嗎?
又或者你對中國當代攝影感興趣?
來評論區聊聊吧
將有機會獲得由A4美術館提供的
“再造東方:當代攝影與中國傳統”
展覽雙人票
我們將在評論區隨機抽取2位幸運鵝
一人贈送一份(雙人票)
福利公布時間
2025年4月23日
● ● ●
編輯丨歡歌
未標注圖源丨A4美術館、歡歌
參考資料丨
《中國攝影史1840—1937》,中國攝影出版社,胡志川、馬運增 主編,1987
《中國攝影史拾珠》,趙俊毅 著,中國民族攝影藝術出版社,2013
《民國攝影文論》,祝帥、楊簡茹 編著,中國攝影出版社,2014
《中國當代攝影四十年》,巫鴻 編著,浙江攝影出版社,2020
《“御容”與真相:近代中國視覺文化轉型(1840—1920)》,董麗慧 著,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24
CONTACTS
找到小都
微信公眾號丨YOU成都視頻號丨新浪微博丨APP
YOU成都小程序丨YOU在場小程序 | YOU在場小紅書
合作添加微信號
YOUCHENGDUDU
· 歡迎把小都分享給更多的朋友哦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