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沒有健身,沒有節食,每天海吃海喝……結果我瘦了。”——Dave Alastair,一個什么都沒做卻在歐洲瘦成閃電的美國男人
聽起來像玄學對吧?
但你要是真的看過Dave的照片變化,你可能會一邊關掉Keep,一邊懷疑人生:為啥我天天吃代餐、跳操,還是褲腰沒松一厘米,而人家天天吃碳水、喝酒、零運動,卻直接脫胎換骨?
這真不是玄學,這是生活方式的“地理差異反應”。
今天我們就用兩個真實案例,來揭開歐洲“胡吃海喝不長胖”的秘密。
我們先說說這個美國男人——Dave。
33歲,一個生活在內華達州,在美時常年啤酒肚的普通男人。
他沒有健身教練背景,也不是營養學博士,唯一做的事情是:
搬去了歐洲。
沒錯,他從美帝生活方式里抽身,換了個時區、換了個飲食環境,在歐洲生活了不到一年,然后就“被動瘦身”了。
他是怎么瘦的?
不是靠“早八晚八健身房”,不是靠“低碳生酮”,他是靠放縱自己瘦的。別噴,這話是他自己說的:
“我每天吃面包、起酥點心、鴨肉、奶酪、意大利面……喝葡萄酒和啤酒,也沒上健身房,我甚至吃得比在美國更多。”
可奇跡出現了。他的“啤酒肚”消失,身體線條出來了,體脂下降,肌肉清晰,整個人的狀態煥然一新,連臉色都紅潤了。
聽起來像夢,但這是他的日常。
而且還有實驗室數據支持:他去歐洲8個月后做體檢,膽固醇從“警告區”掉到了“最優區”。
這事兒他自己也懵了。
于是他開始總結變化:原來是歐洲生活的細節,悄悄“動了手”。
如果你非要說,“他是個男的,我是女生,不一樣吧?”
別急,馬上給你看女生版本。
另一位名叫Richa Prasad的小姐姐,39歲,也從美國搬去了葡萄牙。幾個月后,她的體重莫名其妙掉了20磅(約9公斤),而她甚至都沒有減肥的打算。
當然,她沒參加什么馬拉松訓練營,也沒每天喝什么神仙代餐,她說自己只是“換了種生活方式”。
好了,我們現在可以確定一點:
無論是Dave,還是Richa,他們都不是靠節食 + 健身這套“痛苦組合拳”瘦下來的。
他們真正“做”的事情,是不經意間走入了歐洲生活節奏,而這個節奏,剛好修復了他們之前在美國搞亂的飲食和身體關系。
那么,他們到底做了什么呢?
總結一下,你會驚訝地發現,這其實是幾個超級“不努力”但非常有效”的習慣:
吃得很認真,但從不“狼吞虎咽”
Dave和Richa都發現,在歐洲吃飯這件事,本身就是一種生活儀式。
Richa就說,她剛到葡萄牙時,照著在美國的習慣,邊走邊吃邊打電話,結果被路人投來迷惑的眼神。
后來,她才發現,在這里,沒人邊走邊吃,吃飯是一件必須坐下來、專注進行的事情。沒人催著你五分鐘搞定午餐,相反一頓飯能吃一個小時,還得慢慢聊。
于是,她被迫開始慢慢吃,每頓飯從10分鐘拉長到一小時,吃得不多,但吃得專注,吃得滿足。這幾點幾乎就是飽腹感和不發胖的金三角喂。
畢竟,科學研究也顯示,慢吃會延遲饑餓感,避免暴食;小份量食物減少胰島素波動;慢吃的人肥胖率比狼吞虎咽的人低42%。
歐洲人可能不知道數據,但他們早就用“行為”內化了科學。
不節食,但也不暴食,生活節奏穩定才是真正“自律”
對于Dave和Richa來說,他們在歐洲都發現了一件事,大家根本不討論“節食”這個事。
這里的人認為美食是文化,不是“罪惡誘惑”。大家不會邊吃芝士邊說“明天多跑兩公里”,也不會因為喝了葡萄酒就整夜內疚。
心理學研究顯示:長期飲食焦慮+“補償性運動”可能反而導致身體代謝紊亂。而“輕松吃飯的人”,反而更容易形成良性飲食節律。
也就是說,要吃得沒有負罪感,這種節奏,本身就把你從“情緒性進食”的深坑里拉出來了。
此外,Richa形容歐洲人的生活節奏是:“持續的中速行走,而不是忽快忽慢的沖刺。”
而慢生活=低壓=激素更穩定,而激素穩定=代謝正常=不易囤脂。
很多人在歐洲“突然變瘦”,其實是壓力緩解后身體自然修復的反應。而且,生活不卷,焦慮就少吃一半,這也是現實。
吃得“干凈”比什么都重要
Dave 說過一句很有代表性的話:“我在美國吃的早餐谷物,其實就是糖和玉米漿的組合,但包裝看起來像是健康食品。”
而在歐洲,他吃的那些面包、奶酪、意大利面……雖然熱量不低,但材料單純,沒什么花里胡哨的添加劑:
面包就是面粉+酵母;奶酪就是牛奶+發酵菌;火腿是曬出來的,不是化出來的;甜點也是真黃油、真雞蛋,而不是人造香精。
他們吃得高熱量,但食物沒有“欺騙”身體的加工成分。
相比之下,Richa也發現:以前在美國吃薯片、零食、外賣,嘴巴爽了,但身體更虛了;現在在葡萄牙,吃黃油、喝紅酒,身體反而更輕盈了——這不是魔法,是食物結構的反差。
所以,不是歐洲人吃得少,而是他們吃得沒那么“過度加工”。
越天然、越少添加、越靠近食物原型,身體負擔就越小。這正是“吃得飽還不胖”的第一秘訣。
在生活里“順便運動”
這是兩人都強調的一點:Dave說自己在歐洲“被迫走路”,因為哪哪都得走;Richa則說她每天都在散步,從來沒想過“今天要不要動一動”這種問題。
他們的身體活動,是自然發生的:
去咖啡館走10分鐘,去超市走15分鐘,晚飯后溜達20分鐘,城市本身不以“方便”著稱,而是以“走得舒服”著稱。市中心不能隨便開車,走路更方便;地鐵+公交發達,步行接駁;露天咖啡館、菜市場、美術館……全都需要靠腳完成“探索”。
這看似微不足道,但日積月累的“低強度持續活動”是減脂的關鍵之一。
相比之下,美國的城市是“開車城市”。出門=開車,逛街=開車,超市買菜=開車,日常消耗幾乎為零。
這赤果果的對比……
最后,他們都強調了一個共同感受:“我沒有覺得自己在減肥,我只是生活得更順了,身體自己回到了它喜歡的狀態。”
So,Dave和Richa的故事,最有價值的部分不是“他們去了哪”,而是他們生活中被激活的那一套健康邏輯。
這么看來,也不是需要搬到歐洲才能變瘦,懂生活就可以。
Ref:
https://www.dailymail.co.uk/health/article-14618603/burned-20lbs-fat-adopting-european-habits.html
https://www.dailymail.co.uk/health/article-14614405/usa-vs-europe-diet-food-healthier.html
文|閃電
點「贊」「在看」為我們打call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