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上海崇明的東灘鳥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地處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徙路線中段,每年過境、停留的鳥類總量達百萬只次。2024年7月,東灘候鳥棲息地作為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的重要組成部分,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棲息地周邊的農作物、水產因大量候鳥的遷徙造成減產,而野生鳥類則因農戶拉起的防鳥網頻繁傷亡。這一事件引起了上海市崇明區人民檢察院檢察官關注。近日,經過公開聽證,崇明區檢察院向相關行政機關制發檢察建議,推動各方共同解決人鳥矛盾。
近年來,隨著鳥類種類和數量的不斷增加,成群結隊的候鳥在遷徙過程中將廣泛分布的農田、果林、魚(蟹、蝦、鱉)塘當成“天然食堂”,其中就包括斑嘴鴨、白頭鶴、白琵鷺等國家級保護鳥類,造成農戶種植的水稻、水果、蔬菜、養殖的水產等減產。為了防止鳥類吃掉農作物、魚蟹,農戶在沒有科學指導、統一標準規制的情況下,自行在農田、養殖水域上架設了防護網線。
2024年9月,崇明區檢察院調查發現,靠近崇明東灘鳥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公里的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架設有防護網約6萬多平方米,網上可見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鳥類尸體約40余只。檢察官通過調研走訪,了解到這個問題比較普遍,本區很多地方都存在水產養殖和農業種植中使用防鳥網線致使鳥類傷害的情況。與此同時,農戶因鳥類侵害,平均減產5-10%,嚴重的可能造成減產20%。
“農業生產中使用防鳥網線對鳥類有什么危害?如何制定防鳥網線的生產標準和使用規范才能盡可能減輕對鳥類的傷害?”為了弄清楚這些專業問題,2025年2月28日,崇明區檢察院在東灘鳥類自然保護區召開“崇明世界自然遺產地周邊候鳥保護和霧網治理”專題研討會,邀請復旦大學、華東師范大學等專家學者和市人大代表、東灘自然保護區工作人員、野鳥保護志愿者共同研討。
今年3月28日,崇明區檢察院召開案件聽證會,市人大代表、高校教授、鳥類保護專家、市人民監督員作為聽證員,就世界自然遺產地周邊野生鳥類是否因防鳥網線受到傷害、相關行政機關有無監管職責和行政機關履職整改的計劃方案三個主要問題,聽取崇明區相關行政機關、河蟹養殖行業協會、農作物生產集團、鳥類保護志愿者等多方主體的意見。
“可探索衛星遙感技術監測防鳥網線架設情況,提升執法科技化水平”,“可聯合財政部門研究‘河蟹養殖生態補償機制’,通過物化補貼平衡農戶成本與生態保護需求”,崇明區相關行政部門提出工作對策。
聽證員經評議討論,認為崇明區存在農業生產中架設防鳥網線對鳥類造成傷害的情況,相關行政機關應當采取有效措施履行監管職責,建議探索區域野生動物致害補償等機制,支持鳥類友好型農業發展政策盡快出臺。
候鳥對農業生產的損害客觀存在,但鳥類是自然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維護生態系統平衡和穩定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候鳥遷徙跨越國界,保護候鳥、守護候鳥重要遷徙通道安全,不僅關乎生物多樣性存續,也是履行《關于特別是作為水禽棲息地的國際重要濕地公約》等國際公約義務的要求。崇明區檢察院經審查后認為,《上海市野生動物保護條例》規定,禁止以農林生產防護為名違法獵捕野生動物;候鳥棲息地多為濕地,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濕地保護法》的規定,在濕地范圍內從事種植、水產養殖等利用活動,應當避免改變濕地的自然狀況,并采取措施減輕對濕地生態功能的不利影響。本區屬于禁獵區,雖然多數情況下農業生產中使用防護網線不是故意獵捕,但是有時確實存在傷害野生鳥類的行為,該行為破壞了野生動物資源和濕地生態環境,侵害了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
目前,崇明區檢察院已向相關行政機關制發檢察建議,要求依法履行野生動物保護和農業生產管理職責,通過技術指導、日常巡查、宣傳教育和開展執法行動,對本區農業生產中使用防鳥網線造成鳥類傷害的情況加強監管。
最高檢公益訴訟檢察廳副廳長邱景輝在觀摩了聽證會后表示:“這場聽證會是緩解生物多樣性保護和農業生產發展矛盾沖突這一世界難題的生動實踐,有助于凝聚各方智慧和共識,推動落實相關法律和國際公約,采取法律、科技、行政、財政等綜合措施,為找到最佳解決方案提供崇明思路。”
(中國日報上海分社 周文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