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睡眠研究會最新數據顯示,我國有超3億人存在睡眠障礙,其中90后平均入睡時間推至23點50分。
深夜發光的手機屏幕,正在制造一場集體性精神逃亡。28歲的設計師李薇連續三年凌晨兩點前無法入睡,她在朋友圈寫下:唯有深夜的時間真正屬于自己。
《睡眠醫學》期刊研究揭示,報復性熬夜本質是心理代償機制。白天被工作壓縮的生存空間,在黑夜通過短視頻、游戲和購物進行擴容。丁香醫生調查顯示,67%的熬夜者清楚健康風險卻無法停止。
脈脈職場調查報告撕開殘酷現實:北上廣深平均通勤時間87分鐘,996工作制吞噬著當代人的黃昏。心理學博士張明陽指出,深夜獨處是打工人最后的情感保留地。
科技公司打造的24小時內容生態形成閉環陷阱。某直播平臺數據顯示,凌晨1-3點觀眾活躍度同比上升40%,算法推送機制讓每個失眠者都陷入信息繭房。
當生物鐘調節藥銷量三年增長210%,我們是否正在用激素對抗時代病癥?哲學家韓炳哲在《倦怠社會》中的警示正在應驗:過度自我剝削比外界壓迫更具破壞性。
你是第幾次在鳥鳴聲中發誓早睡?那些被偷走的睡眠,或許正是我們向生活發起的溫柔暴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