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楊陽 來源 | 頂尖廣告
“認養一頭牛”最近廣告疑似翻車了。
在上海、杭州等城市的地鐵站、小區燈箱上,他們打出了一套別開生面的廣告:
“COWS直聘,找工作,直接跟老板哞!”
圖源:小紅書網友
咋一眼看,還以為BOSS直聘又開始新一輪的廣告轟炸了。
原來這次招的不是牛馬,是真的“牛”。
小字部分還寫了招聘對象奶牛的具體待遇:“4000平米運動草場”、“餐補100元/日”,整得有模有樣的。
除了這一版地鐵廣告,還有一個電梯廣告。
“跳槽吧!奶牛”
圖源:小紅書網友
同樣地,在海報最不起眼的地方狠狠秀優越條件:
“聽說你們場曬不到太陽?”“享受一年2600小時日光浴!”
沒有對比沒有傷害,自嘲是牛馬的打工人,驚覺原來過得還不如牛好,心碎了一地。
霎時間,這系列廣告引起了不小的爭議聲,直接沖上了熱搜第一。
意外的是,評論區竟然出現了驚天大反轉。
熱搜話題聚焦“廣告嘲諷打工人”,但網友更震驚于公眾對這一話題的過度敏感。
不認為認養一頭牛的廣告有冒犯的意圖,不過是“調侃一下給生活增點調味”。
一看就是牛奶廣告,為什么打工人要對號入座?
倒覺得從中暴露了創造力不足的缺點,大家很難接受創新。
還有人“陰謀論”,猜測廣告被罵上熱搜,估計是BOSS直聘投訴的。
不禁腦補一出品牌商戰大戲,真的笑不活了。
隨后,認養一頭牛也很快通過媒體回應了這一廣告爭議。
圖源:九派新聞
可以總結為兩點,一是沒有侵權,反而是向BOSS直聘致敬,已取得了對方的許可;
二是否認廣告嘲諷打工人,本意是想借用“有趣的隱喻”表達對奶源的重視,就像重視人才一樣。
聽到了網友的支持聲音,認養一頭牛公關部還挺直腰桿子稱,“暫時不考慮撤回廣告”。
印象中,廣告“翻車”后反被夸已是少見,還能在微博熱搜這一苛刻的輿論陣地打翻身仗,這樣的案例更是罕見。
不得不說,擊碎大眾的玻璃心,認養一頭牛贏麻了。
事實上,這支廣告出現輿論反轉,關鍵在于精準拿捏了創意與冒犯的邊界。
大多數人都能看出,這是以“招聘”之名,宣傳認養一頭牛品牌的牧場環境好、奶源品質有保障。
大家不會跟“一頭牛”計較,何況在當下自嘲“牛馬”打工人的語境中,人們早已習慣了玩梗娛樂的表達方式,因而接受度較高。
加之在一眾咆哮洗腦、堪比精神污染的廣告之中,這支廣告更有“活人感”,讓觀眾看到了創意的存在,令人耳目一新。
相反,與其說這是嘲諷牛馬打工人,不如說是嘲諷“牛”。
圖源:AI
在我看來,這支廣告背后的邏輯其實有缺陷——它過度美化了奶牛的生存狀況。
聽音樂、做spa、曬日光浴、住大房子…… 這些看似享樂的生活,實則掩蓋了對奶牛產奶價值的極致利用。
當廣告套上“招聘”的名義后,這種違和感顯得更加刺眼。
打工人找工作是為了謀生,而所謂招聘奶牛的本質,是將它們異化為生產工具,兩者的處境有著本質區別。
因此,廣告出圈后,有小部分聲音指出:“如果了解過奶牛的真實生存狀態,根本笑不出‘逗樂’的感覺,只會覺得滿滿的不真實。”
不過,這種用濾鏡掩蓋真實的營銷套路,算是牛奶宣傳廣告的通病了。
喜茶前不久的宣傳,就與認養一頭牛的操作異曲同工。
喜茶曾以防紀錄片形式,向消費者展現荷斯坦奶牛的“高定生活”(高端定制化養殖環境)。
圖源:喜茶
奶牛不僅每日有80元餐標,還擁有身份證、私牛空間,配備私牛醫生,生活水平條件妥妥的已經超越小康,邁向了富裕。
但評論區網友并未被這種精致生活打動,反而一針見血地揭穿了營銷套路。
半噸重的奶牛日均消耗 80 元飼料,本就是維持生理機能的必需成本,品牌卻將其包裝為“高級私牛料理”。
這本質上是利用消費者的信息差,將養殖業的基礎飼養標準包裝成“VIP 服務”,自然難以令人信服。
相似的還有歐亞牛奶,在包裝上列舉奶牛的“喜好”:聽牧童短笛、飲蒼山雪水、享風花雪月。
圖源:小紅書網友
這種“奶牛自我介紹”的包裝手法,讓人倍感親切,無形中拉近了與品牌的距離。
新希望牛奶則打出“奶牛過上了你夢想中的生活”的標語,將養殖環境描繪得如同天堂般美好。
圖源:小紅書@桃桃大勇士
最夸張的當屬悠純認養牧場,喊出“把乳牛當女兒養”的口號,直接將奶牛待遇與人的待遇等同。
圖源:小紅書網友
這種表述既冒犯了女性,又過度美化了奶牛的生存狀態,遭到輿論強烈批評。
這些過度擬人化的營銷套路,如同華麗的泡沫,輕輕一戳就會露出背后的商業本質。
說完了牛,再來分析認養一頭牛“招聘”廣告為何最初被貼上“嘲諷打工人”的標簽。
這與近些年來品牌營銷屢屢從“玩梗”滑向“冒犯”的前科密切相關。
把握不好幽默與冒犯的尺度,很容易讓創意變成刺痛消費者的利刃。
以今年元宵節為例,迪士尼在上海徐家匯地鐵站投放的“瘋狂動物城”主題廣告,用“長假歸來,動物城再現牛馬精神!”的標語傳遞復工活力。
圖源:小紅書網友
但畫面中匆忙趕路的動物與現實通勤人群形成強烈互文,打工人從中讀出的不是活力,而是“像牛馬一樣被驅使”的隱喻,廣告也因此招致輿論批評。
無獨有偶,去年麥當勞的早八地鐵廣告因畫風陰森備被吐槽。
文案“早八的打工人麥美式”試圖調侃早起困境,卻因對打工人怨氣的誤讀,被批脫離現實。
圖源:小紅書網友
還有某地產公司的電梯廣告,畫面中工人彎腰苦干,搭配“吃大苦,干細活,賺小錢”的文案。
圖源:小紅書@愛吃冰西瓜
本意是展現企業的踏實形象,卻因視角錯位適得其反。
品牌以居高臨下的姿態“復刻”打工人的艱辛,反而暴露了對勞動者的輕慢。
畫面中工人的處境讓打工人代入自身,文案的“自謙”在現實對照下淪為諷刺,這種對痛點的消費式呈現,自然難以引發共鳴。
本質上,當品牌試圖用犀利、接地氣的創意貼近消費者時,如果缺乏對現實語境的敬畏,一味沉迷于梗的表面狂歡,最終只會讓“共情”變成“共憤”。
畢竟,打工人自嘲是主動解構困境,而品牌若用玩梗消費甚至美化困境,必然引發輿論反彈。
消費者過于敏感不是一件好事,但品牌應該敏感一些。
更多有趣話題 ,盡在【頂尖廣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