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汽車智能化競速賽進入下半場的2025年,吉利控股集團正以雷霆之勢重構其技術版圖。4月15日極氪品牌四周年發布會上,集團總裁安聰慧那句"智能座艙資源正在融合當中"的表述,猶如投入資本市場的深水炸彈——這標志著繼去年完成智能駕駛業務整合后,這家中國民營車企巨頭正式吹響座艙生態革命的沖鋒號。
從首席君獨家獲取的內部戰略文件顯示,吉利正在推進的"智能座艙底座計劃"絕非簡單技術升級,而是一場涉及組織架構、研發體系與商業邏輯的全維度變革。該計劃的核心在于構建可適配多品牌、多車型的通用型技術平臺,通過模塊化設計實現從高通驍龍8295到龍鷹一號等不同算力芯片的自由組合,最終達成旗艦車型與走量產品的差異化體驗。用安聰慧在閉門會議中的話來說:"我們要讓20萬元級車型的座艙體驗,具備50萬元級車型80%的智能水平。"
這種顛覆性戰略的背后,是吉利對智能座艙產業趨勢的精準預判。據高工智能汽車研究院數據,2024年中國市場搭載智能座艙的車型滲透率已達78%,但同質化率也攀升至63%的歷史高位。當15萬元級車型普遍配備四區域語音交互時,頭部車企不得不尋找新的技術護城河。吉利選擇押注"可生長式架構",其底層邏輯類似于智能手機領域的Android開放系統:通過統一HMI設計規范、標準化API接口,既保證基礎體驗一致性,又為第三方開發者保留定制空間。
回望吉利的技術演進路徑,這場變革早有端倪。2024年9月李書福在臺州發布"協同整合"戰略時,業內更多將其解讀為應對車市價格戰的權宜之計。但結合最新動作來看,這實則是從"春秋爭霸"到"戰國一統"的戰略升維。此前集團內部實行的賽馬機制,雖在智能電動化初期催生出億咖通、芯擎科技等優質標的,但也造成資源分散的隱憂——僅座艙OS就存在GKUI、LYNK OS、ZEEKR OS等七個版本,導致單車型研發費用高出行業均值12%。
這種內耗在財務數據上體現得尤為明顯。據2024年財報顯示,吉利研發費用中"重復性支出"占比達23%,其中智能座艙領域的冗余投入超過18億元。正是基于此,淦家閱在年初的"智能生態大會"上宣布實施"雙系統戰略":高端線沿用ZEEKR AI OS保持技術銳度,走量車型切換至Flyme Auto降本增效。這種"頂配樹標桿、標配搶市場"的打法,恰與華為鴻蒙座艙的演進路徑形成鏡像。
資本市場對吉利的戰略轉身給予積極反饋。自3月智能駕駛業務完成整合以來,吉利汽車(0175.HK)股價累計上漲27%,跑贏同期恒生指數16個百分點。摩根士丹利在最新研報中指出,智能座艙整合每年可為吉利節省約9.4億元研發開支,并使新車型開發周期縮短至11個月。若通用底座計劃如期落地,到2026年吉利有望在智能座艙領域實現43%的毛利率,較當前水平提升9個百分點。
但硬幣的另一面是組織協同的嚴峻挑戰。一位不愿具名的供應商高管向首席君透露,Flyme Auto與ZEEKR AI OS的團隊至今仍在爭奪云端訓練資源,這暴露出矩陣式管理的深層矛盾。更值得關注的是,吉利正試圖將這種技術整合能力復制到整個出行生態——從陳奇主導的"千里浩瀚"智駕系統到安聰慧力推的座艙底座,本質上都是對特斯拉"超級工廠"模式的本地化改造,即通過高度垂直整合掌控技術話語權。
這種野心在資本運作中顯露無遺。2024年四季度,吉利悄然啟動"藍寶石計劃",將極氪與領克合并成立科技集團。表面看這是為沖擊百萬年銷的高端市場,實則為智能技術商業化鋪設通路。據招股書披露,新集團已打包23項智能座艙相關專利注入合資公司,未來可通過技術授權模式反哺母體。這種"既當運動員又做裁判員"的玩法,或將在智能汽車時代開辟新的盈利范式。
從產業競爭維度觀察,吉利的戰略轉型恰逢行業技術標準制定的關鍵窗口期。隨著歐盟最新通過《車載信息系統互聯法案》,要求2027年后上市新車必須兼容V2X協議,具備跨平臺互聯能力的智能座艙將成為出海剛需。安聰慧在日內瓦車展期間的表態頗具深意:"我們的智能底座預留了歐盟、東盟兩種數據協議接口。"這暗示吉利正借技術整合之機,同步推進全球化合規布局。
不過,傳統車企的智能化轉型從來不是坦途。伯恩斯坦分析師指出,吉利需要警惕"諾基亞時刻"——當硬件標準化遭遇軟件個性化需求時,如何避免陷入創新者窘境?對此,吉利智能化委員會給出的答案是"分層賦能"策略:在HMI界面、場景引擎等用戶感知層保持開放,而在底層芯片、通信協議等核心層堅持自主可控。這種"外松內緊"的平衡術,或將成為對抗造車新勢力的關鍵籌碼。
值得玩味的是,吉利在非核心業務端正進行逆向操作。據首席君了解,集團已著手評估華菱重卡等非戰略資產的處置方案,這與智能座艙業務的高歌猛進形成鮮明反差。這種"聚焦主航道、剝離邊緣資產"的打法,與李東輝提出的"戰略聚焦"理論一脈相承。從財務結構看,2024年吉利非汽車業務營收占比已壓降至7%,研發經費集中度則提升至81%,顯示出孤注一擲的轉型決心。
站在行業視角觀察,吉利的激進改革或許預示著傳統車企的集體覺醒。當大眾汽車集團宣布投入180億歐元建設軟件公司,當豐田章男親自掛帥編織"Arene OS"生態,全球汽車產業正從機械制造向數字服務加速嬗變。在這種背景下,吉利在智能座艙領域的探索,本質上是對汽車產業價值鏈條的重新定義——從硬件差價到生態增值,從單品銷售到持續服務,這場靜悄悄的革命或將重塑未來十年的行業格局。
對于投資者而言,更需要關注技術整合背后的商業變量。瑞銀測算顯示,若吉利智能座艙的第三方接入率達到25%,其衍生出的數據服務、場景訂閱等收入,到2028年有望突破120億元規模。這種從"制造利潤"向"生態利潤"的躍遷,正是資本市場給予科技公司估值溢價的核心邏輯。或許用不了多久,華爾街分析師討論吉利時,將不再糾結于單車毛利率,轉而關注其用戶日均交互次數與軟件OTA利潤率。
當然,任何戰略轉型都伴隨風險。吉利需要警惕的是,在追求規模效應的過程中,是否會削弱旗下品牌的個性基因?當領克的極簡主義遇見吉利的普惠哲學,這種價值觀沖突如何調和?安聰慧在內部信中給出的解決方案是"技術民主化"——通過開放部分底層接口,允許品牌團隊進行15%的個性化定制。這種"有限自由"策略能否奏效,仍需市場檢驗。
縱觀全球汽車產業史,每次技術革命都伴隨著殘酷的淘汰賽。當智能座艙從配置選項變為核心賣點,吉利的這輪自我革命,既是對諾基亞、柯達等傳統巨頭轉型教訓的鏡鑒,更是對特斯拉、華為等跨界勢力沖擊的回應。或許正如李書福在臺州戰略會上所言:"沒有成功的企業,只有時代的企業。"在這場百年未有的產業變局中,中國車企能否真正實現換道超車,吉利的智能座艙整合之路,正成為最具風向標意義的觀察樣本。
@以上內容版權歸屬「iNews新知科技 」所有,如需轉載,請務必注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