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微博熱搜被“棉花糖爸爸與尋找19年女兒今日相見”引爆。
點開詞條,是一段跨越19年的故事:一位父親,一輛貼滿尋人啟事的破舊面包車,無數個輾轉難眠的夜,和一場終于等到的團圓。
一、 “爸爸,我回來了”
2025年4月18日,昆明市公安局官渡分局的認親現場,陳生梨顫抖著雙手,緊緊抱住失散19年的女兒陳楊梅。
為了這一刻,他特意剪短了頭發,換上一身嶄新的衣服:“我想讓她看見,爸爸還是當年的樣子,只是頭發白了點……”
前一晚,女兒的一通電話讓全家徹夜未眠。
電話那頭,一聲久違的“爸爸媽媽”,讓這個飽經風霜的父親瞬間淚崩:“我女兒很開朗,很懂事,知道她過得好,我就放心了。”
二、2006年那個秋天,弄丟的“小棉襖”
時間倒回2006年10月19日。
昆明市官渡區新南站廣場,3歲的陳楊梅在父親擺攤時意外失蹤。
半小時后報警、次日采血入庫……陳生梨用盡一切辦法,卻只換來漫長的沉默。
從此,他的人生只剩下兩件事:賣棉花糖和找女兒。
他開著面包車跑遍全國,天津、上海、武漢、深圳……車上貼滿女兒的尋人啟事,后視鏡掛著她最愛的粉色玩偶。
為了省錢,他睡在車里,啃干糧充饑,甚至背上幾十萬債務。
有人勸他放棄,他卻說:“孩子丟了,我活著就像行尸走肉。”
三、命運開的玩笑:她竟從未離開昆明
19年里,陳生梨無數次想象女兒被拐到偏遠山村。
可誰都沒想到,小楊梅竟一直在昆明官渡區生活,甚至從未離開過她失蹤時的區域。
由于收養家庭未給她上戶口,直到最近辦理身份證采血時,DNA比對才讓真相浮出水面。
得知消息的那一刻,陳生梨又哭又笑:“原來她離我這么近,可我怎么就找不到呢?”
四、“女兒,這些年你是怎么過的?”
重逢的喜悅背后,藏著父親的心酸。
小楊梅23歲了,才第一次擁有戶口。
沒有身份證的日子,她如何上學?如何工作?陳生梨不敢細想,只能反復念叨:“我對不起她,讓她受苦了。”
而女兒的一番話,卻讓他釋然。
看到父親19年來貼滿尋人啟事的車、堆積如山的尋親資料,小楊梅紅了眼眶:“我以為只有男孩才會被家人拼命尋找,原來我也一直被愛著。”
五、面包車上的“尋親聯盟”
陳生梨的故事,也是一群人的縮影。
他的面包車不僅是尋女工具,更成了“流動的尋親站”——車上貼過上百張失蹤兒童信息,許多孩子因此被找回。
余華英案庭審、楊妞花回鄉祭拜現場……他總是舉著牌子站在人群最前排,為其他家庭吶喊,也為自己爭取希望。
4月21日,他將在貴州舉辦答謝宴,曾被拐賣的楊妞花也會到場。
這場宴席,不僅是為團圓慶賀,更是為所有仍在路上的尋親家庭點亮一盞燈。
六、19年,不是終點
認親儀式后,陳生梨悄悄帶女兒離開。
他說,不想讓媒體打擾這份遲到的親情。
未來,他想帶女兒回老家看看爺爺奶奶,補上錯過的每一個生日,再親手為她做一串棉花糖——就像19年前那樣。
這世上最漫長的路,是親人離散的歲月;最溫暖的糖,是苦難盡頭終于等到的甜。
截至發稿前,仍有成千上萬個“陳生梨”在尋親路上跋涉。
如果你見過他們布滿血絲的眼睛、聽過他們嘶啞的呼喊,或許會明白:團圓,從來不是一個家庭的私事,而是整個社會的責任。
愿所有等待,終有歸期。
圖片來源網絡 侵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