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林曉娟
本文根據真實事件改編,人物信息已模糊處理。如有雷同,請勿對號入座。
握著拆遷辦遞來的房產證明,我盯著地址欄那串熟悉的門牌號,指甲深深掐進掌心。十年前母親臨終場景突然在眼前閃回——她枯槁的手死死攥著舊布包,反復念叨"等拆遷"的畫面,此刻像尖刀般刺破記憶。
布包里褪色的房本記載著驚人真相:父親生前瞞著全家,把祖宅過戶給保姆張姨。這個照顧父親五年的農村婦女,竟在病床前握著父親顫抖的手,完成了房產贈與公證。
民政局數據顯示,近三年涉及保姆的遺產糾紛案激增47%。我翻著泛黃的公證材料,律師的話在耳邊炸響:"贈與時老人神志清醒,法律上完全有效。"暖黃的夕陽斜照在張姨當年織的毛線襪上,那是我女兒出生時她熬夜趕制的禮物。
拆遷補償協議攤在油膩的餐桌上,580萬的字樣灼得人眼疼。女兒搖著我的手問:"張奶奶說要把錢捐給山里學校,媽媽我們真的要搶嗎?"手機突然震動,跳出來自山區的照片——二十個孩子擠在張姨用退休金建的圖書室里,墻上的捐贈證書日期,正是父親葬禮那天。
房管局的監控視頻里,父親最后一次清醒時,用癱瘓的右手在贈與書上按下指印。他渾濁的眼睛望向鏡頭,仿佛穿透十年光陰凝視著我。窗臺那盆君子蘭突然被風吹倒,泥土里露出半張泛黃的紙——竟是張姨簽字的放棄繼承聲明。
當拆遷辦再次敲門時,我把房本裝回那個磨破邊的布包。女兒仰著臉舉起儲蓄罐:"我的壓歲錢也給哥哥姐姐買書好不好?"遠處工地傳來打樁聲,恍惚間與母親臨終的咳嗽重疊。攥著布包的手突然松開,十年心結隨風飄散。
圖片|網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