崴腳是生活中常見的損傷,運動、走路或是上下樓梯,稍有不慎就可能“中招”。很多人認為崴腳是小事,忍痛、揉一揉、紅花油、手法正骨、泡藥酒……殊不知如果處理不當可能會埋下隱患,導致反復崴腳、慢性疼痛、甚至關節炎。
崴腳的本質:韌帶受傷了!
崴腳,就是腳扭了,醫學上稱之為踝關節扭傷。踝關節主要由腓骨、脛骨的下端和距骨、跟骨組成,周圍包裹著韌帶和肌腱。當腳向內或向外過度翻轉時,韌帶會被過度拉伸甚至撕裂。根據其損傷程度可分為:輕度(一級)、中度(二級)、重度(三級)。
大多數的崴腳不會造成骨折,但是往往會造成韌帶的損傷,因此,崴腳后不影響走路并不代表沒受傷!崴腳后輕度扭傷一般不影響正常行走,但此后過多的活動會使關節變得松弛,導致經常崴腳,其專業名稱為“習慣性崴腳”。
崴腳后的4步急救法
腳崴后的急性期需立即停止運動,不要熱敷,不要泡腳,不要外涂紅花油,在不明確是否骨折之前不要自行推拿!崴腳后踝關節會出現腫脹和疼痛,而血管遇熱就會擴張,所以在急性期熱敷會增加出血和關節腫脹。若處理不當,會加重韌帶撕裂和出血腫脹。
崴腳后請記住大米(R-I-C-E)原則:休息(Rest)、冰敷(Ice)、加壓包扎(Compression)、抬高患肢(Elevation)。
1.休息(Rest):立即停止活動,避免二次損傷。
2.冰敷(Ice):用毛巾包著冰塊冷敷,每次約30分鐘,間隔2~3個小時重復。
3.加壓包扎(Compression):對于不太嚴重的韌帶損傷,可以用彈性繃帶從腳趾向小腿方向纏繞,要注意松緊適度。
4.抬高患肢(Elevation):把受傷的腳抬高超過心臟水平,增加靜脈回流,促進血液循環。
康復訓練:循序漸進
崴腳急性期過后,建議在醫生或康復師指導下逐步開始康復鍛煉,恢復關節穩定性和肌肉力量。
1.踝泵運動——消除腫脹。以踝關節為中心,通過增加小腿肌肉的活動,從而加速下肢靜脈血液流動,緩解血液淤滯狀態。每次運動時,小腿肌肉收縮,擠壓靜脈,推動血液向上流動。
2.環轉訓練——提高靈活性。患者取仰臥位或坐位,下肢伸直平放于床上,保持踝關節90°,以踝關節為中心,腳趾尖360°環轉,或通過腳趾進行劃圈、寫“米”字或寫字母等活動。在進行該訓練時,應以足大拇趾為導向,確保動作的協調性和流暢性。
3. 提踵訓練——增加小腿肌肉爆發力。可增強小腿肌肉力量、提高平衡能力和協調性,促進下肢血液循環,緩解下肢血液循環不暢;分為站姿提踵、坐姿提踵。
4. 抗阻繃腳——增強踝關節跖屈。跖屈指的是將腳尖向下踩,足背遠離小腿前側。坐姿狀態下,將皮筋套住腳尖部位,然后用力向下踩,完成繃腳的動作,可以幫助增強踝關節下方的肌肉,改善其穩定性和功能。
5. 抗阻勾腳——增強踝關節背伸。背伸指的是將腳尖向上抬,足背向小腿前面靠攏。將彈力帶的一端固定在穩定的物體(如床腳或椅子腿)上,另一端套在患者的腳背上,患者坐在床邊,用力向上勾腳,克服彈力帶的阻力。通過抗阻勾腳,可以增強踝關節周圍肌肉的力量,特別是小腿肌肉和足底肌肉。
6. 抗阻內翻——增強踝關節穩定性。用彈力帶(阻力帶)或可以調節重量的踝部負重設備,坐在椅子上,雙腳自然平放在地面上。將彈力帶固定在椅子腿或其他穩定物體上,另一端套在足部外側,使其產生向外的阻力。緩慢用力將腳向內翻轉,克服彈力帶的阻力。保持內翻位置2~3秒,然后緩慢恢復到起始位置。
7. 抗阻外翻——均衡踝關節肌肉力量。坐于椅上,保持患足腳尖和膝蓋在一條直線上。使用彈力帶,一端固定于體側,另一端套在患足的外側。足向外翻用力,牽拉彈力帶至極限或感到輕微疼痛為止,然后放松還原。
如果經過上述嚴格保守治療3個月后,治療效果不明顯,反復不愈,需要進行綜合評估,考慮手術治療,否則會引起滑膜炎,甚至出現踝關節畸形。
崴腳雖常見,但科學應對才能避免后患。請牢記:急性期制動冰敷,康復期循序漸進!
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二人民醫院急診科 劉威/文
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二人民醫院急診科副主任醫師 肖章武/審
來源:福建省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二人民醫院
編輯:楊沛、陳沂
一審:陳素玲
二審:黃新珠
三審:寧永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