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學的時候不知讀過多少唐詩,與國家百姓命運息息相關的莫過詩圣杜甫的詩歌了。延安城區西南有杜甫川,那里曾留下了這位先哲艱辛跋涉的蹤跡;七里鋪有一座杜公祠,我曾與同學多次到那里去朝圣過,杜公祠外路邊巨石上有“少陵川”三個石刻大字,那些動人的傳說至今還記憶猶新。后來與同事去成都,又有幸瞻仰了杜甫草堂這個歷史遺跡,更令人感慨萬千。
成都是杜甫晚年漂泊西南時期生活時間最長的地方。759年,48歲的杜甫經過長期顛沛流離,歷盡千辛萬苦,由華州、同谷入川,在友人的幫助下在成都西南浣花溪建成一座草堂,又曾被友人嚴武上表推薦為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但由于戰亂,他經常過著“生涯似眾人”的艱難日子。就在晚年這十多年間竟寫了一千多首詩歌,僅在草堂里就寫了詩文二百四十篇。可以這樣說,他的憂國憂民思想在這里發展到了極致,草堂成為他不朽精神的象征,成為他藝術生命的凝結點。
乘車前往草堂,是一個秋日的下午。現在的草堂已成為“杜甫草堂公園”,正門兩邊清人顧復出題寫的“異代不同時,問如此江山,龍盤虎臥幾詩客;先生亦流寓,有長流天地,月白風清一草堂”一副對聯格外醒目。這里樹木參天,溪流環繞,花草繁盛,環境幽靜,富有祠宇園林特色。我們在清幽的園內,徜徉在曲曲折折的小道上,緩緩地走過大廨、詩史堂、工部祠、草堂亭,久久地佇立在杜甫的塑像前,細細地品味那些詩文拓片和歷朝名人對聯,靜靜地仰視那亭頂上笘著的稀疏的茅草,輕輕地撫摸著油漆斑駁的大柱,這一切,都把人帶回那塵封的歷史中去。
秋風起了,草堂上的草梗在風中瑟瑟作響,似乎讓人傾聽它的訴說,讓人暢想茅屋里發生的一切,不禁讓人吟誦起《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詩句。那情,那景,仿佛讓人看到一位飽經風霜的老人彎腰駝背地站在秋風之中,他呆呆地望著被風卷起的屋頂茅草在空中盤旋著到處飄灑,只能拄著拐杖無可奈何地仰天嘆息。風停了,連綿的秋雨透過破爛的屋頂滴滴答答漏得沒有容身之地,作者徹夜不眠只能感慨世道之艱。他只盼望“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而自己“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他能將個人悲苦置之度外,推及天下人的苦難,這是多么高尚的情懷!
如果有人說這首詩帶有理想化色彩,那么作者在草堂寫的《又呈吳郎》中表現的為民思想就更加現實可親。“堂前撲棗任西鄰,無食無兒一婦人,不為困窮寧有此,只緣恐懼須轉親。”作者對一個普通農婦設身處地,是那樣體貼入微。“已訴征求貧到骨,正思戎馬淚盈巾”才是百姓無法生存的根本原因,作者飽蘸濃墨,酣暢淋漓地控訴了統治者橫征暴斂,國家戰亂的現實,他身在草堂,卻把人民的命運與自己緊緊地連在一起!“劍外忽傳收薊北”的消息傳到草堂中,他立刻喜極而悲地“漫卷詩書喜欲狂”。即使作者59歲病逝前在前往岳陽的一條破船上,還感慨“戰血流依舊,軍聲動至今”。詩人把自己的一生置于祖國危難和人民苦難之中,無論窮達都要兼善天下,正是這些進步思想,才會形成永不衰退的政治熱情和堅忍不拔的意志。
作者經歷開元盛世,曾“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渴望建功立業;困守長安,曾“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政治上失意,生活上困頓;安史之亂,曾“麻鞋見天子,衣袖露兩肘”,為國奔波,飽經離亂之苦;奔波流離,曾見“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哭聲直上干云霄”,展示下層百姓的悲慘遭遇,發出為民請命的呼喊。這一切,到成都草堂后,無論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還是藝術造詣都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草堂留后世,詩圣著千秋。昔人已乘黃鶴去,思古追昔話流年。面對草堂,讓人悲嘆志士仁人的一生,但又讓人崇敬那熾熱的胸懷,歷史總是把這份情愫留給后人去思考,去咀嚼,去品味,從中得出一份人生的意義來。
草堂,草堂,這里有一個偉大的靈魂,有一座精神的豐碑。
文章配圖部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文學顧問 :魏新懷 劉虎林 高延平 劉玉東 張湛武
主 編 :劉 亮
副 主 編 :白海平 吳生斌
執行主編 :李綏寧
解說編輯 :陳 軍
播 讀 :王 莉
圖文編輯 :高 鑫
監制|劉亮
審核|張生燕
責編|白騰 劉強
編 輯|崔春娥 高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