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某地大學生正在“手機驛站”放置手機。圖/IC photo
據紅星新聞報道,近日,收到西北政法大學多名在校學生反映,稱自2025年開學以來,學校推行學生學風建設行動,其中有建立“無手機示范課堂”“手機入袋”等措施。部分學生反映,部分學院試行時“存在強制行為”。
17日,西北政法大學黨政辦相關負責人表示,部分反映者的表述不實,目前學校并沒有強制要求學生上課前上交手機,也沒有對學生上課時拍攝教學PPT有所限制。當天,此前部分接受采訪的學生告訴紅星新聞,目前其所在的學院已不再強制要求學生上課前交手機。
不僅是西北政法大學,近來,很多高校都出臺了相關規定加強學風建設,而打造 “無手機課堂” 則成為很多高校加強學風建設的重要內容。比如,近日,安徽工程大學發布《關于加強課堂手機管理的通知》,也要求除因課程需要確需使用手機外,授課教師上課前應要求學生手機入袋,對課堂上不當使用手機的行為進行制止。
眼下,高校課堂內,學生低頭玩手機、抬頭率低、互動率差等現象比較普遍。課堂是育人主陣地,開展學風整頓行動,讓學生回歸課堂,也是高校的職責所在。在這一背景下,很多高校打造 “無手機課堂” 以加強學風建設,不失為一種有效的策略。
很多高校的實踐表明,“無手機課堂” 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有效減少手機對學生課堂學習的干擾,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互動當中,有助于提升知識吸收效率,增強師生間互動交流,從而提高整體教學質量。
因此,西北政法大學推行學生學風建設行動,建立“無手機示范課堂”“手機入袋”等措施也是很有必要的。
但也要看到,對于成長于互聯網時代的 “00 后” 甚至是 “05 后” 來說,手機已經全方面融入其生活。很多人離開手機就會焦慮不安,課堂上同樣如此。因此,學校在打造 “無手機課堂” 時,如果方法策略不當,很容易引發學生的反對和不滿。
尤其是教育數字化深入推進的當下,教學形態在深入變革,有些課堂已經離不開電子設備。手機、筆記本電腦是開展教學活動的必備工具。比如,在編程課程中,學生需要通過手機連接編程設備進行代碼調試;在語言學習課堂上,手機里的翻譯軟件、學習 App 能輔助學生更高效地學習。此時,如果“一刀切” 地禁止手機進入課堂,顯然也不合時宜。
高校應不應該加強學風建設?答案是肯定的。而具體到手機如何管理,則是對高校教學水平和管理水平的考驗。首先,要引導高校教師及時更新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打造更多有質量的 “金課”。課堂要吸引學生,首先必須質量過硬。
其次,在手機管理問題上,學校應該多一些溝通和引導,少一些強制。從一些高校打造“無手機課堂”的實踐來看,之所以能夠取得較好的效果,主要做到了兩點。其一是先通過各種渠道征集學生的建議,引導他們主動參與到管理中來,贏得他們的認同,而不是單純采取強制手段。其二,則是根據課堂特性,與教師共同制定課堂手機使用規則,而不是“一刀切”,無視課堂特點和教學變革趨勢。
面對自主意識顯著增強的大學生群體,學校須充分尊重其個體差異與自主選擇權。不管是學風建設,還是宿舍管理,高校管理者都應摒棄傳統“管控式”思維,多一些倡導、引導,少一些簡單強制,充分尊重學生的自主意識。只有這樣,這些措施才能贏得學生的認可和支持,最終取得良好的效果。
撰稿 / 李一陵(媒體人)
編輯 / 柯銳
校對 / 李立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