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斯特以“白酒式”渠道深耕,重構進口葡萄酒生存法則。
文 | 陳峰
“葡萄酒現在很低迷,但未來量不會掉,反而可能會上揚。”
上月,在卡斯特葡萄酒冠名贊助、微酒主辦的“酒業渠道創新發展趨勢高峰論壇”上,盛初集團董事長王朝成發表了對葡萄酒行業的看法,引發了現場嘉賓的共鳴。
▲盛初集團董事長王朝成
盡管過去十年進口葡萄酒市場規模大幅下滑80%,蒸發超300億,超八成品牌被淘汰,但王朝成認為,擁有8000年歷史的葡萄酒不會消失,反而可能隨著消費需求低度化、健康化、多元化趨勢而再度興起。
他建議專業酒商布局葡萄酒,并指出卡斯特是進口葡萄酒中的優選。不僅是因為卡斯特29年專注進口葡萄酒和長期的品牌塑造,更關鍵的是其摸索出一套可復制的“經銷商運營模式”,這才是其為酒商提供的最大價值。
在標桿市場,卡斯特的經銷商毛利率穩定在40%以上,單品牌即可養活團隊,七年時間市場穩定不亂價、無竄貨,讓合作商"躺著賺錢"。卡斯特以一場“白酒式”渠道深耕,不追風口,穩價控盤,在行業寒冬中開辟出逆勢增長通道。
01
選品牌,就是選“能一起賺錢的隊友”
在酒類行業“存量競爭”時代,品牌選擇成為經銷商生存的關鍵。 王朝成直言: “渠道的盡頭不是銷量,而是品牌力。 ”
王朝成的這一論斷直指進口葡萄酒行業痛點:過去依賴資源、走貨的粗放模式已失效,能穿越周期的品牌,必須能為經銷商構建“共生邏輯”:提供長期利潤保護、清晰的經營方法論、可復制的市場模型。
王朝成指出,中國酒類渠道正經歷碎片化轉型,單純追求銷量或壓貨的品牌注定被淘汰。“誰有資源誰能賣”的時代已結束,“誰能靠品牌活下去”才是核心命題。品牌商與經銷商的關系,應從“買賣”升級為“共生”——品牌為渠道提供利潤保障,渠道為品牌扎根市場。
比如卡斯特的明星單品C169,零售價大概在130-150元/瓶,終端店老板每瓶能賺幾十塊,經銷商毛利率也能保持在40%以上。更重要的是,卡斯特從體系上管控著竄貨和假貨。
與卡斯特合作7年的兆輝酒業總經理韓曉輝提到一個細節:“做卡斯特7年時間,沒有擦邊球產品沖擊市場、沒有竄貨擾亂價格體系、沒有假酒影響品牌信任。”
與卡斯特合作14年的墨洋國際貿易有限公司總經理徐偉更是直言:“傳統招商模式自2018年大幅下滑,價格混亂、品牌薄弱、利潤失衡等問題凸顯。卡斯特反其道推行渠道戰略,以合理分配利潤為核心,穩固價格體系,強化抗風險能力。卡斯特的市場認可度和消費者美譽度是其他品牌不具備的,作為最早的合作伙伴之一,我堅信卡斯特能做強做大、走得更遠,也愿意陪卡斯特走下去。”
“我們不知道經銷商賺了多少錢,但我知道卡斯特從未讓經銷商虧錢。”卡斯特酒業董事長李道之以29年的葡萄酒經營是底線的駐守。這種“共生思維”背后,是卡斯特對渠道規律的深刻理解:品牌價值的核心在于終端價格穩定,而穩定的前提是嚴控竄貨、假貨,以及長期的市場培育。
▲卡斯特酒業董事長李道之
為了守住這份信任,卡斯特干過不少“狠事兒”——砍掉兩百多個條碼,聚焦幾款核心產品;對竄貨、亂價零容忍。“只有經銷商盈利了,我們才會盈利,價格體系一亂,經銷商沒有利潤,品牌就沒了活路。”李道之態度堅決。
在微酒看來,卡斯特是真正直面消費者,沉下心來深耕渠道、控價盤、做品牌的企業,專注進口葡萄酒29年,是對“長期主義”的踐行,也是其具備穿越周期能力的最好證明。
02
用法國的方式釀酒,用中國的方式賣酒
卡斯特之所以能專注進口葡萄酒29年,并且“活下來”,乃至到今天逆勢增長,與其獨特的渠道創新策略有關。
▲ 卡斯特酒業市場總監錢瑩
論壇上,卡斯特酒業市場總監錢瑩分享了幾個“教科書級”案例,核心只有一條——用賣白酒的笨功夫,賣法國來的葡萄酒。
在常州市場,韓曉輝帶著僅4人的團隊,憑借品牌在消費者心目中的基礎,卡斯特已然成為了當地進口葡萄酒的代名詞。他們的秘訣就三個字:盯、穩、養。
盯:業務員每周雷打不動跑100家店,查價格、防竄貨;
穩:穩住價盤,管理好利潤分配,終端店賣一瓶卡斯特能賺小一百,老板自然愿意主推;
養:像白酒一樣做市場培育,搞品鑒會、婚宴定制,甚至把卡斯特快車開進社區,將卡斯特植入當地消費者心智。
憑借這一系列舉措,卡斯特在原本就有不錯品牌基礎的情況下,成功晉升為“常州進口葡萄酒第一品牌”。
“在我們看來,白酒和葡萄酒的底層邏輯是一樣的,有經驗的渠道商懂終端、會控價,能預判風險。”錢瑩總結:“有白酒運營經驗的渠道商是我們理想的合作伙伴。”
另一個案例是在一個人口不到40萬的皖南小縣城,卡斯特代理商僅用一年銷售額就突破百萬。
先是將夫妻店、社區超市視為“類煙酒店”,利用老板親自推銷的高效模式;“卡斯特快車”巡展直接拉動銷量,單日零售額破萬,主推百元價以上入門級干紅,與宴席需求精準匹配。
“沒有賣不動的地盤,只有不用心的打法。”鐘衛國表示:“卡斯特對我的扶持力度很大,也給了我足夠的利潤空間,這讓我也舍得讓利給終端。”
最后的溫州瑞安市場,作為中國進口葡萄酒競爭最激烈的市場之一,在布局初期,卡斯特親自下場鋪貨、管倉庫,辦公室、文員、貨全都由卡斯特承擔,待盈虧平衡后將成熟市場移交員工,將他培養成老板,成為卡斯特的經銷商。
這一堪稱“保姆級”的市場培育方式,可以說是讓這位瑞安的創業者完全無后顧之憂,“輕松”當上了老板。
卡斯特還根據市場實際情況,為其制定策略,聚焦百元價格帶,降低組貨門檻至1萬元,同時嚴守價格體系,以品牌力而非低價爭奪份額。
“部分品牌存在壓貨、低價的問題,但卡斯特不僅手把手教你怎么賣,還教你怎么定價、管市場。”這位新晉老板感慨道。最卷的市場,恰恰驗證了卡斯特模式的普適性。
“合作的不是供貨商,而是一套方法論。這套方法論包括如何鋪貨、如何談店、如何動銷,甚至如何培訓業務員。”王朝成點明了卡斯特的獨特價值:“你買的不是酒,是能穿越周期的經營系統,這套系統能給你賺錢。”
正如李道之所言:“不能給渠道帶來合理長期利潤的品牌對經銷商沒有意義。”對于經銷商而言,卡斯特對經銷商的賦能,價值遠超短期利潤,卡斯特為酒商構建了可持續的生存能力。
03
死磕“長期主義”,卡斯特如何穿越周期?
面對行業“量額雙降”的焦慮,王朝成給出理性判斷:“未來葡萄酒的銷量不會掉,可能略微向上。”他認為,白酒已經面臨結構上限,而葡萄酒作為低度佐餐酒,仍有場景拓展與消費升級空間。“未來不是看爆發力,而是看誰能把結構做好。”
李道之直言,進口葡萄酒這十多年來的暴跌,很大程度上是三個原因導致,品牌雜、渠道弱、價格亂,消費者買進口葡萄酒完全靠猜。
卡斯特專注29年做進口葡萄酒生意,直至今天成為中國進口葡萄酒市場真正讓消費者認可的品牌,恰恰是他們的“笨功夫”踩準了趨勢:
品牌端:推生肖酒、搞聯名款,用中國人熟悉的符號降低認知門檻,以進博會等高勢能場景提升品牌勢能。
渠道端:學習白酒的深度分銷體系,讓業務員每周拜訪、網點分層管理,A類店做形象展示,B類店沖銷量,C類店鋪覆蓋率。如今卡斯特已經形成了可復制的完善市場培育體系,即便完全無經驗的經銷商,卡斯特也能“手把手”幫助其快速打開市場。
品質端:打造了全鏈條溫控體系,以確保產品“從酒莊到餐桌”的最佳狀態,為消費者提供絕佳的消費體驗。
“卡斯特是方向品牌,而非風口品牌。”王朝成總結道:“行業越難,越需要這種‘把復雜留給自己,把簡單留給伙伴’的品牌。”在渠道碎片化時代,其提供的“可復制系統”將成為經銷商穿越周期的利器。
進口葡萄酒行業正在洗牌,但卡斯特用29年證明:少點套路,多點真誠;少炒概念,多鋪網點;少壓貨,多幫經銷商賺錢——這些“反潮流”的堅持,才是穿越周期的終極答案。
從王朝成的趨勢洞察,到錢瑩的實戰案例,再到李道之的經營理念,卡斯特的逆勢增長揭示了一個真理:行業低谷期,往往是模式創新的最佳窗口。當多數品牌在紅海中掙扎時,卡斯特花了29年只做了一件事:經營好葡萄酒。
未來,隨著消費需求的變化,處于周期底部的葡萄酒產業必然迎來復蘇,行業競爭必將加劇,但正如李道之所言:“只要有人喝葡萄酒,我們就有市場。”卡斯特的啟示在于,與其追逐風口,不如扎穩馬步,與其焦慮趨勢,不如深耕當下。
您對此有何看法,歡迎下面評論區留言分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