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春嗎?這不是春,這是年輪循環的波紋,這是大地睡醒的動人,這是農人扶犁的鬧鐘,這是墨客提筆的靈動。”最近,“沂蒙二姐”呂玉霞因創作田園詩歌走紅網絡。4月15日,她受邀來到山東大學中心校區開啟了一場“一日大學追夢行”。
當日,她去了山東大學博物館,也上了《中國古代文學史與作品精讀》這門課。在接受采訪時,她說,自己五十多歲,人過半生,一直有個遺憾,就是沒有好好讀書。能來做一天學生,是件幸運的事。
“沂蒙二姐”自述,她十幾歲走出學校就進了紡織廠,轟隆隆的機器聲,和想象的工人世界不一樣。一邊種地一邊打工,又苦又累,十多年單調無聊的生活,《讀者》《青年文摘》《遼寧青年》《知音》等雜志成為了她生活中難能可貴的陪伴。
“我看的書比較雜,能接觸到的書籍也不多,影響我最大的我覺得是《唐詩三百首》,從懵懵懂懂就開始背誦唐詩,那個時候不理解意思,慢慢長大,再讀又是不一樣的感覺。”“沂蒙二姐”說。
在請她向同學們推薦書時,她婉拒了。她認為,不管是醫學、文學,還是科學、物理、化學,朝著喜歡的方向走,就是值得尊重的。只要喜歡的,就是對的,一個人在自己喜歡的事情里,能夠找到快樂。
“一個人在自己喜歡的事情里,能夠找到快樂。”這話看似簡單,卻道破了幸福的本質。熱愛能讓人超越現實環境的局限,在枯燥中開辟一片自得其樂的天地。匈牙利籍心理學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曾提出“心流”的概念,用以描述人們在做某些事情時表現出的全神貫注、投入忘我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下,人們甚至感覺不到時間的存在,并且在當前事情完成后產生一種充滿能量并且非常滿足的感受。“沂蒙二姐”的閱讀與詩歌創作便是這種狀態的生動體現。
閱讀的本質是滿足個體的精神需求。“沂蒙二姐”的經歷映照出普通人與書籍之間最本真的聯系,它不需要昂貴的成本,不依賴特殊的天賦,無需專業學術訓練,不必追求系統的知識體系,只要保持對文字的親近,每個人都能在書頁間找到與自我對話的可能。這種持續的閱讀積累,最終使“沂蒙二姐”從讀者成長為創作者,用詩歌記錄下自己對生活的感悟與熱愛。從“沂蒙二姐”的身上,我們看到了一個純粹而快樂的人,也看到了閱讀的魅力。
(大眾新聞記者 梁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