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以發生在河北省廊坊市霸州市、北宋年間的霸州防御為背景虛構創作。
皇祐元年冬,霸州城臨拒馬河,歲寒雪重。
河畔老柳忽生異狀,枝頭綻出五彩霜花,恍若契丹使者行聘時所佩纓絡。
知州李允則暮夜獨步,忽聞河邊柳影間有低語傳來,隱隱如契丹語與漢言交織。
舉燈近察,卻無人影,惟見柳絲垂地如篆書迷離,竟似隱約勾勒出“和”字。
夜深北風忽起,城中烽火臺忽傳烽火。烽子急報:“此非敵襲,火勢如禮。”
李允則披甲趨前,見烽火竟呈赤藍雙色,藍如胡塵染雪,赤若代州烽煙,間隔明滅如契丹文字之韻律。
待他至城樓俯察,烽火臺高臺竟籠薄霧,霧中影影綽綽見人叢,似宋兵列陣,又類契丹儀仗,然皆是輪廓昏蒙而無聲息。
是夜,議和之使蕭禧入霸州城。廳中行香畢,案上燭火無故忽變青焰,燭淚垂地成圖,竟是遼地圖景——
白溝河蜿蜒入海,拒馬河截斷山嶺,而圖中霸州柳樹下竟盤桓一條模糊人影。
李允則暗覷,發現人影衣袂形制似漢非漢,衣角似繡契丹圖騰,唯頭顱輪廓全無,唯兩眼隱現,望之如觀虛鏡。
待他凝神再視,青焰忽大盛,竟將圖景全然焚盡,余燼中飄出五色紙扎,散入風里。
風息后,李允則于燈燭下取出契丹使者所呈盟書。
盟書展卷時,紙間似有極細裂紋掠動,仿若春蠶食葉,俄頃裂成兩半。一半浮現出宋人兵卒圖影,另一半卻呈契丹營帳,二者皆以虛線相連如蛛網,似有無數手影在背后忙碌。
他驚愕垂眸,突覺桌下磚縫微動,伸手探得石片,似為密信,用契丹文字題“烽火柳影,白日重約”。
白日,雙方于拒馬河冰床再會。
李允則舉目,忽見河畔老柳竟無風自動,柳枝彼此編織,竟懸垂起三幅帛幡:
一幅朱紅,上畫宋遼歲幣交割圖景;一幅青藍,繪邊地官道疏通之景;最后一幅紫黑,以虛線牽連白溝河兩畔營盤,似有宋卒與遼弓手在隱約交談,卻無人首。
遼使韓杞見狀變色,李允則卻暗忖:“此非惡兆。”
乃命隨員取大索二,系柳幡之間,待繩結成,李允則取出隨身鐵鑿,于冰面鑿出二字:“和記”。
是夜,霸州城北烽火臺竟現異光,烽火如流螢穿梭。
烽子查驗時,烽臺之下竟生一叢奇異灰蘚,其狀如書卷展開,灰蘚上浮現“歲幣如契”四字。
而“契”字竟活轉如游蛇,蜿蜒連上烽火臺上一卷古羊皮,羊皮展開竟是契丹狼神圖騰交織漢字“白溝圖志”。
烽子大懼,急報李允則,李允則入視,卻笑曰:“非鬼也,大議之兆。”
遂命書吏將圖志拓印,字如蟲蛀而圖文反轉,竟隱現“兵不血刃”四字,倒讀則為“和義永固”。
盟成次年,霸州軍民于柳樹下建“和盟亭”。
某夜李允則獨臨亭畔,忽見碑下無字處竟滲出五色光屑,聚而為人形。人形盤桓半晌,似欲語而無聲,俄而散作塵灰,唯存亭前石案上一紙:
“柳影有聲,烽火無痕;兵戈無形,和議有盟。”
待他欲捉此紙,卻發現紙面竟復原如初,似無字無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