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4月18日電 4月18日,《新華每日電訊》發表題為《“詩的教育”浸潤“詩的故鄉”》的報道。
當被問到大邑是什么地方,人們多半會一片茫然,然而,杜甫的“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卻是很多人耳熟能詳的。大邑,就是西嶺雪山所在地。
“詩人寫下的詩歌流傳千年,很多人通過一句詩就能了解一個地方,這就是詩詞的力量。”南開大學文學院教師閆曉錚說。
大邑是位于四川省成都市的一座小縣城,過去幾年里,閆曉錚和南開大學文學院的師生們曾數次來這里,和當地的小朋友們一起讀詩、畫畫,用古典詩詞與各行各業的人聊天,將詩意注入這片土地。
這是南開大學文學院“詩教潤鄉土”活動的一部分。為響應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落實教育部“經典潤鄉土”計劃,2021年10月,“詩教潤鄉土”活動正式啟動。4年來,“詩教潤鄉土”活動為不同地域、不同年齡、不同行業的人帶去詩意,讓更多普通人與詩歌相親相近。
“詩教潤鄉土的‘鄉土’,不僅僅是農村,祖國大地每一寸土地都需要詩歌的浸潤。”南開大學文學院教授張靜說。
浙江、四川、北京、河北、河南、山西、江西……許多地方都曾留下南開大學文學院師生們傳播詩教的身影。他們或進行詩詞文化宣講,以講座的形式傳播詩詞文化和葉嘉瑩先生的中華詩教理念;或把詩詞和地方風物結合起來,制作文創產品,拍攝紀錄片;或根據當地文旅需求,提供詩詞方面的建議。他們將詩意灑向廣袤大地,也把詩詞中所蘊含的歷史、文化以及對于當代生活的啟發都帶了去。
南開大學文學院學生在四川大邑教孩子們畫出詩中場景。圖片均由南開大學文學院提供
“你如果學了詩,內心之中,就對人類、世界、萬物有一種關懷,看到草木的生發就欣喜,看到草木的零落就悲哀,是詩的這種感發,使人與人之間有了溝通和交流,也使人對萬物有了一種興發感動的關懷。”2023年8月,第五屆“迦陵杯·詩教中國”詩詞講解大賽上,葉嘉瑩先生通過視頻向參賽者分享詩教的意義,顯然,這也是“詩教潤鄉土”的意義。
詩之潤
“大邑燒瓷輕且堅,扣如哀玉錦城傳。君家白碗勝霜雪,急送茅齋也可憐。”除了那首人們熟悉的絕句,杜甫還有一首詩是寫大邑白瓷的。“許多當地的小朋友都不知道大邑的白瓷在歷史上很有名,通過跟他們分享這首詩,他們對自己的家鄉有了更多了解。”閆曉錚說。
在南開大學文學院教師陳曉耘的記憶中,在大邑的日子彌漫著輕松與歡樂:“古典詩詞和現實生活,有時確實很難結合起來。但我們教當地小朋友把一首詩歌用畫筆畫出來,或者用自己的語言表現出來,無形中就埋下了詩教的種子,我自己也更深入地感覺到古典詩詞的魅力。”
“因為我們的到來,很多孩子對家鄉,對那片土地有了不一樣的認識。可能以前他們覺得自己的家鄉是個小地方,但我們讓他們對家鄉的情感有一種深化。”南開大學文學院黨委副書記兼副院長李廣欣感受到了人們在詩詞浸潤下的變化,“學生也好,大人也好,大家從原來的懵懂到后來受到感染,從原來對于詩詞持一種遠遠觀望的態度,到后來認同詩詞,讓我們非常有成就感。”
“王安石寫過一首小詩,叫《題何氏宅園亭》:‘荷葉參差卷,榴花次第開。但令心有賞,歲月任渠催。’荷葉它不是一下子長成像擎雨蓋那么大的,它是參差卷,是有先有后的。榴花是春天開得很晚的一種花,萬事萬物都有自身的成長規律,都有自己的花期可待,我覺得我們也是這樣。但是有一點非常重要,‘但令心有賞,歲月任渠催’,我們有沒有找到這一輩子真正想要做的事,它可能是一個人,可能是一段情,可能是一份事業,可能是一份信念,在我向它投入、靠近、付出的過程中,不會再感嘆時節如流,光陰似箭,為什么?因為在這個過程中,我已經收獲滿滿了。你的心打開之后,過去那些放不下的都迎刃而解了。”
“是的,都打開了,所以我很感恩這一切的發生。在此刻,我就過好此刻的自己,做好此刻的事情。”
這是張靜和大邑安仁青紅染主理人佳偉的聊天。9年前,佳偉來到大邑,對這里一見傾心,因而留了下來。9年來,他在這里找到了理想的生活方式,也與過去的自己和解。這首《題何氏宅園亭》,激起了他深切的共鳴。
在大邑,張靜走近各行各業的人,與他們聊起生活中的傷感與困惑、喜悅與希望,并用古典詩詞中的智慧,來撫慰那些傷感,解答那些困惑,共情那些喜悅,憧憬那些希望。
“這不就是打通了古人和今人之間心靈的東西嗎?”南開大學文學院院長李錫龍說,“好的文學作品是一定能夠超越時間和空間的,我們要讓停留在知識層面的東西,深深進入到生命當中,成為精神思想的一部分。”
顧隨先生曾說,中國說“詩教”,不是教作詩,是使做好人。“今天的我們還在誦讀千載以上的詩詞,為的不僅僅是能背會寫,更重要的是需要體會那一顆顆詩心,與古圣先賢的生命情感發生碰撞,進而提升自己的修為,這才是中國古典詩詞代有承傳的意義所在。”張靜這樣認為。
4月17日,張靜來到杭州市西湖區,以親身經歷,探討詩詞在養育孩子過程中所能發揮的“使做好人”的作用,這也是“詩教潤鄉土”活動深入社區的首次實踐。
南開大學文學院教授張靜在杭州講授詩詞。
詩之教
“載馳載驅,歸唁衛侯。驅馬悠悠,言至于漕。大夫跋涉,我心則憂……”如果不是戴著盲人眼鏡,觀眾怎么也想不到,這位大大方方用葉嘉瑩調式吟誦著《詩經·鄘風·載馳》的小女孩是一名先天性盲人。吟誦完畢后,她又逐句講解了這首詩。
女孩名叫徐銘澤,今年12歲,在河南許昌特殊教育學校六年級就讀。她3歲開始靠聽葉嘉瑩的音頻學習吟誦,“吟誦是一個橋梁,讓我們和古代詩人能夠心靈相通,就像穿越時空一樣,逍遙自在,無拘無束”。平日里,奶奶握著她的手去感受垂柳,一起吟誦“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媽媽將落葉撿起放在她手中,一起吟誦“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爸爸拉著她的手,把風箏送上藍天,一起吟誦“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在家人的疼愛中,在古典詩詞的浸潤下,徐銘澤成長為一名樂觀、開朗的女孩。南開大學文學院的各項活動,給了她更大的舞臺,讓她的吟誦和對古典詩詞的熱愛被更多人聽到。
徐銘澤說,這次之所以選擇吟誦《詩經·鄘風·載馳》,是因為這首詩是中國首位女詩人許穆夫人創作的。“許穆夫人不顧許國大夫的阻止,毅然決然地趕到自己的家鄉,以筆為劍,為國家的生死存亡而發聲,我想讓更多人感覺到詩詞的豐富內涵,體會到詩詞中的正能量和家國情懷。”
近日,“學習強國”學習平臺和南開大學公布了首屆“迦陵杯”中華詩教大會詩詞講解短視頻評選結果,徐銘澤的《詩經·鄘風·載馳》入選未成年組優秀作品。今年6月25日,她將到杭州,參加大會的現場活動——“詩在東方”。
為傳播詩教,南開大學文學院策劃和舉辦了一系列活動,包括承辦一至五屆“迦陵杯·詩教中國”詩詞講解大賽,主辦典耀中華閱讀大會,與“學習強國”學習平臺聯合主辦“迦陵杯”中華詩教大會,與抖音、中華書局聯合推出短視頻版《唐詩三百首》等。
“所有活動都圍繞一個主題,就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核心就是詩教。”李錫龍說,辦這些活動的目的,不是講古,而是打通古今,強化傳統文化的當代闡釋,提升全社會以及海外的中國文化認同。
他們還盡量將各種活動的舉辦場所下沉到縣、鄉、鎮,讓當地的孩子有更多機會現場聆聽詩詞講解,感受詩詞的浸潤。
南開大學文學院還參與到基礎教育領域,包括中小學教師培訓,編著古詩詞方面的教材,目前已出版《給孩子的古詩詞》《詠探詩心——中華詩教》。
很多孩子能背誦課本里的古詩詞,也能說出這首詩或詞寫于什么朝代、主題思想是什么,但不是每個孩子都能體會到詩詞和現實生活的關聯。南開大學文學院要做的,是讓孩子們體會到這種關聯。
李錫龍介紹,南開大學文學院年年都舉辦中華詩教培訓班,培訓對象是中小學老師。“鮮活的文學作品在我們中小學課堂上,常常變成了純粹的知識,這對文學是嚴重的束縛。那么,怎樣把文學當中所蘊含的生命活力激發出來,這需要老師去啟發,我們培訓的重點就在這里。”
“基礎教育領域的詩詞教學,不能僅僅是應試教育,而是要讓學生體會到詩的精神,這是葉嘉瑩先生講課的一個特點,也是我們努力去實踐的。”閆曉錚說,希望孩子們在讀詩的時候,不要只把詩詞當成學習任務,而是體會到這首詩真的跟我們當下的生活是有關系的。
詩之鄉
“當三月的暖風拂過上溪鎮的原野,漫山桃花便化作粉色的云霞,將這里籠罩在詩的意境之中。此刻,我們腳下是上溪的沃土,眼前是桃花的海洋,而手中捧著的,是千年文脈的芬芳……”這個春天,南開大學文學院的師生們來到了義烏上溪鎮,在漫山遍野的桃花中,拍攝視頻講解跟桃花有關的古典詩詞。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漁舟逐水愛山春,兩岸桃花夾古津。坐看紅樹不知遠,行盡青溪不見人。”“緩步春山春日長,流鶯不語燕飛忙。桃花落處無人見,濯手惟聞澗水香。”……一首首人們或熟悉或陌生的詩歌,為春日的美景增添無限詩意。
南開大學文學院學生齊珊在義烏上溪鎮講解與桃花有關的古典詩詞。
詩意的棲居,是古今中外人們的共同心愿。每個地方都是詩的故鄉,都流淌著盎然的詩意,南開大學文學院的師生們所做的,是將每個地方的詩意發掘和彰顯出來。
“發掘當地文化資源,首推詩詞資源。”李廣欣說,文學院組織人員對地方經典詩詞進行系統性整理,將四川大邑當地的詩詞創作集合起來,為浙江桐廬編著了《桐廬百詩》。
“三吳行盡千山水,猶道桐廬更清美。”蘇軾的《送江公著知吉州》,開篇即歌頌了桐廬的山水之美。翻開《桐廬百詩》,能領略到桐廬歷史上的星漢燦爛。謝靈運、李白、孟浩然、白居易、范仲淹、蘇軾、李清照、陸游、朱熹、辛棄疾、趙孟頫、湯顯祖、袁枚……這些在中國文化史上如雷貫耳的名字,都曾將桐廬寫入他們的詩詞中。
南開大學文學院將這些詩詞一一整理出來并進行解讀。這些解讀,并不僅僅是詩詞解析,更多是葉嘉瑩先生一直所強調的“感發的生命”。
比如唐寅的《嚴灘》:“漢皇故人釣魚磯,漁磯猶昔世人非。青松滿山響樵斧,白舸落日曬客衣。眠牛立馬誰家牧,鸂鶒鸕鹢無數飛。嗟余漂泊隨饘粥,渺渺江湖何所歸。”“找到一個托身的所在,是人心中安定感和歸屬感的來源。嚴子陵那么堅定地拒絕光武帝,就是因為他很清楚山水之間才是自己的歸宿。夕陽西下,牛馬歸家,飛鳥還巢,但是從南昌失意而返、凄凄惶惶的唐寅要歸往何處?無怪乎他要嘆一句‘渺渺江湖何所歸’。”南開大學文學院在讀博士研究生于家慧在逐句分析了全詩后,進行了這樣解讀,“在我們漫長的一生中,如果想為心靈找一個安定的歸宿,就必須對自己有一種明晰的定位,找到一份可以為之奮斗、為之堅持的事業。有了這樣的事業,自然不會發出‘渺渺江湖何所歸’的感嘆。”
首屆廬陵旅游文化節、蘭溪市諸葛八卦村“荷畔詩歌節”、“靈秀金華 詩路相約”……南開大學文學院播撒的詩意還與地方文旅結合起來。在浙江人文經濟研究院及其他機構組織的大力支持下,他們協助地方發掘、闡釋當地文化資源,發揮詩詞的文化帶動效應。
“對地方文化資源的品牌塑造,是一件有趣的事。”南開大學文學院副院長馮大建說,“我們可以給當地的文化建設賦予學術上的支持,參與到當地文化品牌的規劃中,這樣做出來的東西更經得起傳播。這就是文化賦能鄉村振興。”
目前,南開大學文學院有近200位同學投入到“詩教潤鄉土”活動中,還陸續有其他學院和專業背景的同學加入進來。李廣欣介紹,不管是什么類型的社會實踐,南開大學文學院都會增加詩教的元素在里邊。
同學們在和鄉土一起成長。李廣欣認為,“詩教潤鄉土”的“潤”字特別好,“潤就是浸潤,但浸潤的不僅僅是鄉土,也是我們自己的心靈。這不僅僅是一個教育別人的過程,也在教育我們自己,讓我們對葉嘉瑩先生的詩教理念,對于詩詞的力量,有了更深入的認識”。
在李廣欣看來,“詩教潤鄉土”需要時間的滋養。“南開大學在建設南開大學中國式現代化鄉村工作站,我們學院也有很多實踐基地,我們想以此為基礎,在一些地方持續開展‘詩教潤鄉土’活動。因為,到處灑水或許能有點效果,但是真正浸潤需要長期澆灌。”
李錫龍告訴記者,許多“詩教潤鄉土”活動已用文件的形式固定下來,會一直持續下去,“我們要通過‘詩教潤鄉土’,把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工作做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