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minor廬米諾系列44毫米自動上鏈腕表 PANERAL沛納海
2025年,是青山周平來到中國的第20年。2005年從東京大學研究生院畢業,來到中國的前一段時間做設計師,后來去清華大學修習博士,再后來又因為令人耳目一新的胡同老房子改造項目而被人們熟知。這20年,青山周平每天都在深刻地感受中國社會對建筑設計需求的變化,這是中國這20年的變化,他也陪伴著中國的建筑設計成長、變化了20年。
“房子面積可以很小,但家(生活)可以很大”
2005年剛來到中國的時候,青山周平的項目都集中在一線城市,商業綜合體和公共美化業務。隨著項目的發展,青山周平在北京創辦B.L.U.E.,這個事務所融合了他對城市物理、社會、文化環境等層面的研究,去尋找一個能夠真正鏈接城市環境的平臺和設計生態圈。
2014、2015年以來,一線城市的超大型商業綜合體的項目慢慢減少,青山周平在偶然間的機會可以參與對北京胡同老舊房屋的一些改造,那是他第一次去設計普通人的住宅。
民宅的改造對他的影響深遠,在中國有很多他這樣的設計師設計了很多大型的標志性建筑,拿了很多國際上的獎項,但是更多關于普通老百姓以及日常生活的住宅卻很少涉及。
他開始專注于一些家的單體改造,在他看來,建筑設計師不僅僅是設計房子的人,更大的成就感來自通過建筑和空間的營造,影響人們的生活方式。家的設計,更多的是看不見的東西,它是一種氛圍,一種行為或者一種狀態。
最開始來北京的那幾年,青山周平也住在胡同里,他的家位于南鑼鼓巷這片極具歷史底蘊的片區,在孤老胡同的最深處的四合院中。整個小屋大概40平方米,但和鄰里之間的關系緊密,拓寬出來的院子“客廳”也成為了大家共同的生活空間——刷牙、吃飯都在院子里,小孩子來串門,老人家會拉著他嘮嗑、學習中文。他印象里的“家”,是從屋內的“小家”延伸到屋外片區的“大家”。
在胡同里居住的時光,他的項目包括《夢想改造家》等都離他的家很近,走路只需要花費幾分鐘的時間,“所以那時候其實我的生活和工作的對象是比較重合的。”在胡同中居住了十多年的時間,這十年給了他很多對于未來建筑的啟發。“我們現在一直在做年輕人的共享生活社區,又兼具了和自然之間的互動觀念。這些理念都仰賴于我當初在胡同中生活的場景,人與建筑、自然的關系。我覺得十年的觀察也差不多了。”
大約五、六年前,青山周平從胡同搬到CBD,他到了新的環境里,一個完全不一樣的都市中心去感受另外一種關于家的狀態。
“搬到CBD來生活,其實也是因為CBD是比較有意思的一個地方,可以提供給我新的土壤,我希望能在這樣的城市中央商務區同時工作和生活看看。”
CBD會高效地把當年時代里最先進的商業需求和辦公需求集中在一起,但在當下的今天,青山周平覺得CBD也有一些危機:可以線上購物,可以遠程辦公,就迫使CBD和更多體育、娛樂這類型的生活方式相結合。
北京的CBD也在全面革新,有公園、引進了美術館,更多小型的體育場所,讓更多的人還是來到線下體驗在地生活方式。家的范圍不一定要跟房子的大小掛鉤,“未來房子的面積可以小,但家或者說生活可以很大。”
“胡志明給我的感覺有點像30年前的中國”
這幾年,青山周平的個人項目逐漸變少,他會更多地和政府合作,參與老城區的改造、讓老城區煥發新鮮活力。
依靠我國文化自信的提升,越來越多的民營企業會在國外鋪設更多的地產項目。
最近青山周平接觸的中國企業在日本、東南亞發展的案例越來越多,可能也會成為一種流行趨勢——中國企業帶著中國孕育的設計師、建筑師一起在海外發展大體量的商業項目。“現在我們在越南有一個比較大的文化綜合體的項目。開發商是中國臺灣省的企業,它帶著景觀公司、策劃公司、設計公司去越南做項目。之前他們在世界各地積攢了非常多的經驗,特別是中國的公司,非常‘卷’,又創新了很多新思路,這在世界上別的國家都是沒有的,接下去的幾十年,特別是東南亞、中東地區,應該都會需要這些建筑發展的公式和秩序。”
這些年他一直忙于奔波各種項目,能陪伴家人的時間微乎其微,青山周平也在努力平衡家庭和工作之間的關系。“之前我就可以把所有時間都放在工作上,但家里有了兩個小朋友之后,我就會盡量把長假都留給家里人。現在幾乎所有的項目都在外地,我會在出差的地方附近選一些地方,和家人一起去看看空間結構好看的建筑。”
在全世界各地出差,青山周平對胡志明市很感興趣。摩托車飛馳而過,年輕人們一個個都戴著頭盔,臉上洋溢著大麥色肌膚的笑容,“在胡志明大街上感受到的年輕人的活力,就像我第一次,30年前來到中國的感覺,1995年的時候,滿大街都是騎著自行車的年輕人,非常熱鬧,非常朝氣蓬勃。”在這樣的城市,一切的建筑和設計都是待開發的,對青山周平而言,充滿了無限的想象空間和未來構想。
“不確定性的事情發生得越來越少……”
在又過了一個本命年之后,青山周品和我們分享他年輕時候的經歷。
小時候沒有手機,所以有些事情是沒有辦法做很好的規劃的。在他21歲的時候,他背包去世界各地環游,“因為沒有帶手機,所以今天是幾點的火車、這個地方有沒有酒店等等都是不確定的,要到現場去看到。”在這種不確定下,他的旅程也變得奇妙紛呈,可能會發生一些意料之外的事情,也可能因為走錯路遇見一群完美的建筑。
這些體驗,都是現當代的年輕人不太可能擁有的——因為從小一直有智能手機,所以事情是有確定性的。連看電影都可以選擇先看解說,再決定看不看這部電影,“不是說確定性是不好的,但事情太過確認的話,我總覺得會對創意崗位和設計崗位有影響。我不希望做設計的只是在腦子中設想一個結果、考慮創意的過程,而從來不付諸實踐。”
B.L.U.E.事務所已經到了第11年,團隊中也有不斷加入的年輕人,青山周平都希望他們先動手做模型就好了——創意之所以為創意,就是它是自身從沒想到過的東西——創意絕對不是任何一個前輩能夠傳授的經驗或知識。
青山周平最近重新開始看村上龍的小說,這是他在高中和大學期間最喜歡的作家。他的文學作品里充斥著一些原始的生命力,不那么井井有條,不那么有秩序——這正是在這個現代社會中大家努力隱藏的部分。
在青山周平的設想里,摒棄那些條例要求之外,可能學校里的連廊、家里不起眼的小角落……把這些看起來不重要的部分設計好,可能對于未來設計來說,才是至關重要的一環。
青山周平對話《芭莎男士》
Q:現在的這個階段,你會用什么詞匯來形容你的建筑設計作品?
A:一個詞是「自然協作」。之前是用很多自然的材料在我的設計上,但現在更多的是平等地和自然發生共鳴,一起創作作品。第二個詞是「弱化功能性」,還有一個詞是「隨機」,或者說是「擁抱偶然性」。
Q:近年來,科技對住宅產生了一些影響,你是智能家居/設計的受益者嗎?你會用ai或者科技,對你的生活方式/設計趨勢產生了什么樣的影響?
A:更多產生了一些的思維上的影響。可以很順暢地出設計圖。在家居行業的影響就是很快地能給風格上的裝修方案。我們要探索的事情是人類可以做的事情是什么?這種探索也是這幾年影響我比較明顯的變化。這幾年我做了一些探索,比如說木木美術館,我們用自己的身體、自己的手做了一些加工,還比如阿那亞的味從山海,我們也用手去探索一些隨機的、偶然的造型。
設計師用腦子通過理性和邏輯性思維做好科學的設計——這是過去建筑主流的設計思維。但現在會有一些變化,一個是功能沒有了,很多功能都在手機里面,在實體空間里的功能在慢慢消失,轉移到虛擬空間。另外一個是那種邏輯性思維或理性被機器替代之后,我們也不太靠這個做設計了,所以我們想設計出來的功能可能更傾向于讓人放松、能讓人快樂。我們想做的是隨機的、偶然的,「不是用腦子做的」設計。
我現在比較感興趣的是設計是怎么樣擁抱一種偶然性,把自己的設計放在更加隨機、偶然的狀態下去發生,這可能是我對人工智能新的繼續的態度。
Q:你設計了很多DOE的店鋪,你對潮流文化感興趣嗎?最開始的潮流啟蒙是什么?
A:我今天穿的衣服是Chitose Abe創立的牌子,我很喜歡它價值觀碰撞的部分,它把老/新,經典的東西和前衛的東西,西方的東西和東方的東西全部都直接地碰撞。當然在我的設計當中我也會喜歡這樣做。如果在一個現代風格的店鋪里,建筑學會讓你做一個現在的基建,但我現在會比較想在非常現代的店里面加一個老木頭——這樣非常粗糙的東西,整個店的邏輯會更加crush。
Q:那你自己家里也是這種感覺嗎?
A:(笑)自己家里我覺得還是不需要太多裝飾性的東西,整體功能的布局、采光還是最重要的。墻面:白、柜子:木、地面:木,類似于這樣的就可以了
Q:你未來還會再去購入一個房子for你自己的起居/工作嗎?
A:這是個挺好的事情,但我確實還沒有這樣的計劃。可能大家傳統生活方式還是只有一個房子。但東京的情況我可能更了解一些:東京的很多人開始適應兩個居所的生活模式——東京一套,輕井澤一套或者是鐮倉一套,那種開兩小時的車可以過去的地方,這種生活方式慢慢流行起來。植物、動物、泥土這些事物,是人在進入人工智能科學化的時代之后,可以返璞歸真的一種生活方式,也是最便捷的方式。
監制:佟宇
策劃:李祺
攝影:李英武
撰文:趙文斐
妝發:楊爽
助理:程軍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