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是國際古跡遺址日,常年關閉的世界文化遺產明中山王陵園(徐達墓)、明岐陽王陵園(李文忠墓)對公眾開放,當天上午9時便吸引了不少市民游客前往參觀游覽,也有明代功臣后裔從外地特意趕來祭拜。據悉,這兩處明代功臣墓一年僅開放三天,分別是4月18日國際古跡遺址日、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以及每年6月第二個周六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
9點已排長隊,專家講解吸引無數市民游客
當天上午9時,現代快報記者在位于南京市玄武區板倉街190號的徐達墓門口看到,市民游客已經排起了長隊,進行簡單的身份信息登記后便可免費入內。工作人員告訴記者:“8點多就有很多人來了,我們甚至還提前了一點開門的。”
進入陵園內,便可看到明太祖御筆親題的神道碑,碑文中還藏著中國古代碑刻中罕見的“標點符號”。在約400米長的神道上,兩側分布有序列齊整的石象生,依次是石馬、石羊、石虎、武將、文臣各一對。石象生陣列肅穆,文臣武將衣袂間仍帶著金陵王氣。
“朱元璋把孝陵位置定好以后,就把鐘山之陰作為陪葬墓的區域,最早入葬的是洪武二年在富貴山隧道口的常遇春墓……”現場,南京市文化遺產保護研究院副院長龔巨平的講解,吸引了很多市民游客聚攏而來。
鐘山南麓坐落著世界文化遺產明孝陵。而在鐘山北麓,還分布著一批明代功臣墓,包括徐達、常遇春、李杰、鄧愈、李文忠、仇成、吳良、吳楨等明代早期功臣的墓葬。這些明功臣墓呈拱衛狀護衛著明孝陵陵寢,形成眾星捧月的布局,為歷代帝陵中所獨有。
據龔巨平介紹,在2003年明孝陵成為世界遺產的同時,六處功臣墓也就變成了世界文化遺產的組成部分。徐達墓石刻是目前明代功臣墓里保存得比較好的一組,除了入口的牌坊是后來修復重建的,其他包括神道碑、石馬、石羊、石虎、文臣、武將,這些都還在原來的位置上,600多年來一直沒有移動過。“這些石刻經歷了600多年的風雨,還是會有自然沉降、病態裂隙等問題。我們每年都在做一個科學的監測,如果常年對外開放,對這幾年的監測數據會有一些影響,所以每年僅開放三天,是為了能夠獲取更科學精確的數據,為后續的石刻保護提供科學依據。”
徐達(1332年—1385年),字天德,濠州鐘離(今安徽鳳陽東北)人,明朝開國軍事統帥。元朝末年,徐達參加了朱元璋領導的起義軍,大敗陳友諒,率軍消滅張士誠地方割據勢力,與副將軍常遇春一起揮師北伐中原,推翻元朝殘暴黑暗的統治。他去世后,朱元璋追封其為中山王,賜葬鐘山。
龔巨平表示:“這些年來,也發掘了大量的徐家后裔的墓葬,在南京市博物館的展廳里,可以看到很多徐達家族墓出土的精美文物。我們通過這個地面上的石刻和地下的出土文物,可以構建一個明代社會的整體面貌,為我們研究明代的歷史、文化、經濟、科技都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實物資料。”
帶上鮮花和酒,后裔趕來南京祭拜李文忠
當天上午,徐達墓不遠處的李文忠墓也迎來了它今年的第一個開放日,大量市民游客涌入,一探究竟。南京市民齊先生說:“我在這附近住了幾十年了,也是第一次進來,比較好奇里面究竟是什么樣。”
李文忠墓坐北朝南,分前中后三部分。前為神道,有一個神道碑,上面尚有一些字跡依稀可以辨認,兩個望柱矗立在神道左右,一個石馬,石羊、石虎、武將、文臣各兩個,依次排列。順著神道拾級而上,可以看到享堂遺址,多個石柱礎散落草地中,再往后走,便是墓冢。
現代快報記者看到,墓冢前擺放著一束菊花,還有酒。原來這是李文忠第二十三世孫李龍帶來的,“為了今天能早點過來,昨天我就坐火車從安徽滁州的明光趕到南京了,今天一早8點就到這里來了,感覺很親切。”李龍告訴現代快報記者,去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他們組織了李氏宗親到這里來,朗讀祭文,送上鮮花,還帶來了當地的酒。
李文忠(1339年-1384年),明朝開國元勛。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外甥,自幼喪母,14歲投靠朱元璋并被收為養子。李文忠英勇善戰,且通曉經義。19歲時他就以舍人身份領兵作戰,在池州擊破徐壽輝的天完軍,此后轉戰各地,為明朝的建立與鞏固立下了赫赫戰功。洪武十七年(1384年),李文忠病逝,朱元璋追封其為岐陽王,謚號“武靖”,賜葬于鐘山之陰。
現代快報/現代+記者 張然/文 趙杰/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