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來源:青年文摘
李清照是因為那首著名的《聲聲慢》被人們記住的。那是一種凄冷的美,特別是那句“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簡直成了她個人的專有品牌,彪炳文學史,空前絕后,沒有任何人能企及。于是,她便被當作了愁的化身。
當我們穿過歷史的塵煙,咀嚼她的愁情時,才發(fā)現(xiàn)在中國三千年的古代文學史中,特立獨行、登峰造極的女性也就只有她一人,而對她的解讀又“怎一個愁字了得”。
其實李清照在寫這首詞前,曾經(jīng)有過太多太多的歡樂。
李清照于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年)出生于一個官宦人家。
父親李格非進士出身,在朝為官,地位并不算低,是學者兼文學家,又是蘇東坡的學生。母親也是名門閨秀,善文學。這樣的出身,在當時對一個女子來說是很可貴的。官宦門第及政治活動的濡染,讓她視野開闊,氣質(zhì)高貴。而文學藝術的熏陶,又讓她能更深切細微地感知生活,體驗美感。
因為不可能有當時的照片傳世,我們現(xiàn)在無從知道她的相貌。但據(jù)這出身推測,再參考她以后詩詞所流露的神韻,她該天生就是一個美人坯子。李清照幾乎一懂事,就開始接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審美訓練。又幾乎是同時,她一邊創(chuàng)作,一邊評判他人作品,研究文藝理論。她不但會享受美,還能駕馭美,一下就躍上一個很高的起點,而這時她還只是一個待字閨中的少女。
蹴罷秋千,起來慵整纖纖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見客入來,襪刬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
——《點絳唇·蹴罷秋千》
一個天真無邪的少女,秀發(fā)香腮,面如花玉,情竇初開,春心萌動,難以按捺。她躺在閨房中,或者靜靜地看著沉香裊裊,或者起身寫一封情書,然后又到后園里去與女伴斗一會兒草。
本文插圖 / 豆包AI繪制
官宦人家的千金小姐,享受著舒適的生活,并能得到一定的文化教育,這在數(shù)千年封建社會中并不奇怪。令人驚奇的是,李清照并沒有按常規(guī)粗識文字,嫻熟針繡,然后就等待出嫁。她飽覽了父親所有的藏書,文化的汁液將她澆灌得不但外美如花,而且內(nèi)秀如竹。她在駕馭詩詞格律方面已經(jīng)如斗草、蕩秋千般隨意自如,而品評史實人物,卻胸有丘壑,大氣如虹。
唐開元、天寶間的“安史之亂”及其被平定,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大事件,后人多有評論。唐代詩人元結作有著名的《大唐中興頌》,并請大書法家顏真卿書刻于壁,被稱為“雙絕”。與李清照同時的張文潛,是“蘇門四學士”之一,詩名已盛,也算個大人物,曾就這道碑寫了一首詩,其中這樣感嘆:
天遣二子傳將來,高山十丈磨蒼崖。
誰持此碑入我室?使我一見昏眸開。
這詩轉閨閣,入繡戶,傳到李清照的耳朵里,她隨即和一首道:
五十年功如電掃,華清花柳咸陽草。
五坊供奉斗雞兒,酒肉堆中不知老。
胡兵忽自天上來,逆胡亦是奸雄才。
勤政樓前走胡馬,珠翠踏盡香塵埃。
何為出戰(zhàn)輒披靡,傳置荔枝多馬死。
堯功舜德本如天,安用區(qū)區(qū)紀文字。
著碑銘德真陋哉,乃令神鬼磨山崖。
你看這詩的氣勢,哪像是出自一個閨中女子之手。鋪敘場面,品評功過,慨嘆世事,不輸浪漫豪放派的李白、辛棄疾。
李父格非初見此詩不覺一驚,這詩傳到外面更是引起文人堆里好一陣躁動。李家有女初長成,筆走龍蛇起雷聲。少女李清照靜靜地享受著嬌寵和才氣編織的美麗光環(huán)。
愛情是人生最美好的一章。它是一個渡口,一個人將從這里出發(fā),從少年走向青年,從父母溫暖的翅膀下走向獨立的人生,包括延續(xù)新的生命。因此,它充滿著期待的焦慮、碰撞的火花、沁人的溫馨,也有失敗的悲涼。它能奏出最復雜、最震撼人心的交響樂,許多偉人的生命都是在這一刻放出奇光異彩的。
當李清照滿載著閨中少女所能得到的一切幸福,步入愛河時,她的美好人生更上一層樓,為我們留下了一部愛情經(jīng)典。她的愛情不像西方的羅密歐與朱麗葉,也不像東方的梁山伯與祝英臺。不是那種經(jīng)歷千難萬阻、要死要活之后才享受到的甜蜜,而是起步甚高,一開始就跌在蜜罐里,就站在山頂上,就住進了水晶宮里。
夫婿趙明誠是一位翩翩少年,兩人又是文學知己,情投意合。趙明誠的父親也在朝為官,兩家門當戶對。更難得的是,他們二人除一般文人詩詞琴棋的雅興外,還有更相投的事業(yè)結合點,金石研究。在不準自由戀愛,要遵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的封建時代,兩人能有這樣的愛情結局,真是天賜良緣,百里挑一了。
陸游的《釵頭鳳》為我們留下愛的悲傷,而李清照為我們留下了愛情的另一端,愛的甜美。這個愛情故事,經(jīng)李清照妙筆的深情潤色,成了中國人千余年來的精神享受。
請看這首《減字木蘭花》:
賣花擔上,買得一枝春欲放。淚染輕勻,猶帶彤霞曉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鬢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這是婚后的甜蜜,是對丈夫的撒嬌,從中也透出她對自己美麗的自信。
再看這首送別之作《一剪梅》: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離愁別緒,難舍難分,愛之愈深,思之愈切。另是一種甜蜜的、偷偷的咀嚼。
更重要的是,李清照絕不是一般的只會嘆息幾句“賤妾守空房”的小婦人,她在空房里修煉著文學,直將這門藝術煉得爐火純青,于是這種最普通的愛情表達,竟變成了夫妻間的命題創(chuàng)作比賽,成了他們向藝術高峰攀登的記錄。
請看這首《醉花陰(薄霧濃云愁永晝)》:
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jié)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這是趙明誠在外地時,李清照寄給他的一首相思詞。徹骨的愛戀,癡癡的思念,借秋風、黃花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史載趙明誠收到這首詞后,先為情所感,后更為詞的藝術魅力所激,發(fā)誓要寫一首超過妻子的詞。他閉門謝客,三日得詞五十首,將李詞雜于其間,請友人評點,不料友人說只有三句最好:“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趙自嘆不如。
這個故事流傳極廣,可想他們夫妻二人是怎樣在相互愛慕中享受著琴瑟相和的甜蜜,這也令后世一切有才有貌卻得不到相應愛情質(zhì)量的男女感到一絲悲涼。
李清照自己在《〈金石錄〉跋》里追憶那段生活時說:“余性偶強記,每飯罷坐歸來堂烹茶,指堆積史書言某事在某書某卷第幾頁第幾行,以中否角勝負為飲茶先后,中即舉杯大笑,至茶傾覆懷中,反不得飲而起。”這是何等的幸福,何等的歡樂,怎一個“甜”字了得。這蜜一樣的生活,滋養(yǎng)著她綽約的風姿和旺盛的藝術創(chuàng)造。
但上天早就發(fā)現(xiàn)了李清照更博大的藝術才華,如果只讓她這樣去輕松地寫一點閨怨閑愁,中國歷史、文學史將會從她的身邊白白走過。于是宇宙爆炸、時空激蕩,新的人格考驗,新的命題創(chuàng)作一起推到了李清照的面前。
宋王朝經(jīng)過一百六十七年“清明上河圖”式的和平繁榮之后,天降煞星,北方崛起了一個游牧民族。金人一錘砸爛了都城汴京(開封)的瓊樓玉苑,還掠走了徽、欽二帝,趙宋王朝于公元1127年匆匆南逃,開始了中國歷史上極屈辱的一頁。李清照在山東青州的愛巢也樹倒窩散,一家人開始過起漂泊無定的生活。
南渡第二年,趙明誠被任命為京城建康的知府,不想就在這時發(fā)生了一件負國恥又蒙家羞的事。一天深夜城里發(fā)生叛亂,身為地方長官的趙明誠不是身先士卒指揮戡亂,而是偷偷用繩子縋城逃走。
事定之后他被朝廷撤職,李清照這個柔弱女子,在這件事上卻表現(xiàn)出大節(jié)大義,很為丈夫臨陣脫逃而羞愧。趙被撤職后夫婦二人繼續(xù)沿長江而上向江西方向流亡,一路難免有點別扭,略失往昔的魚水之和。當行至烏江鎮(zhèn)時,李清照得知這就是當年項羽兵敗自刎之處,不覺心潮起伏,面對浩浩江面,吟下了這首千古絕唱: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夏日絕句》
丈夫在其身后聽著這一字一句的金石之聲,面有愧色,心中泛起深深的自責。第二年(1129年)趙明誠被召回京復職,但隨即患急病而亡。
人不能沒有愛,如花的女人不能沒有愛,感情豐富的女詩人就更不能沒有愛。正當她的藝術之樹在愛的汁液澆灌下茁壯成長時,上蒼無情地斬斷了她的愛河。李清照是一懂得愛就被愛所寵、被家所捧的人,現(xiàn)在一下被困在了干涸的河床上,她怎么能不犯愁呢?
失家之后的李清照開始了她后半生的三大磨難。
第一大磨難是:再婚又離婚,遭遇感情生活的痛苦。
趙明誠死后,李清照居無定所,身心憔悴。不久嫁給了一個叫張汝舟的人。對于李清照為什么改嫁,史說不一,但一個人生活的艱辛恐怕是主要原因。
這個張汝舟,初一接觸也是個彬彬有禮的君子,剛結婚之后張對她照顧得也還不錯,但很快就露出原形,原來他是想占有李清照身邊尚存的文物。這些東西李視之如命,而且《金石錄》也還沒有整理成書,當然不能失去。在張看來,你既嫁我,你的身體連同你的一切都歸我所有,為我支配,你還會有什么獨立的追求?
兩人先是在文物支配權上鬧矛盾,漸漸發(fā)現(xiàn)志向情趣大異,真正是同床異夢。張汝舟先是以占有這樣一個美婦名詞人自豪,后漸因不能俘獲她的心,不能支配她的行為而惱羞成怒,最后完全撕下文人的面紗,拳腳相加,大打出手。
華帳前、紅燭下,李清照看著露出真面目的張汝舟,真是怒火中燒。曾經(jīng)滄海難為水,心存高潔不低頭。李清照視人格比生命更珍貴,哪里受得這種窩囊氣,便決定與他分手。但在封建社會,女人要離婚談何容易。無奈之中,李清照走上一條絕路,魚死網(wǎng)破,告發(fā)張汝舟的欺君之罪。
原來,張汝舟在將李清照娶到手后十分得意,就將自己科舉考試作弊過關的事拿來夸耀,這當然是大逆不道。李清照知道,只有將張汝舟告倒治罪,自己才能脫離這張羅網(wǎng)。但依宋朝法律,女人告丈夫,無論對錯輸贏,都要坐牢兩年。李清照是一個在感情生活上決不湊合的人,她寧肯受皮肉之苦,也不受精神的奴役。
一旦看穿對方的靈魂,她便表現(xiàn)出無情的鄙視和深切的懊悔。她在給友人的信中說:“猥以桑榆之晚景,配茲駔儈之下材。”她是何等剛烈之人,寧可坐牢下獄也不肯與“駔儈”之人為伴。
這場官司的結果是張汝舟被發(fā)配到柳州,李清照也隨之入獄。我們現(xiàn)在想象李清照為了婚姻的自由,在大堂之上,昂首挺胸,將纖細柔弱的雙手伸進枷鎖中的一瞬,其堅毅平和之態(tài)真不亞于項羽引頸向劍時那勇敢的一刎。可能是李清照的名聲太大,當時又有許多人關注此事,再加上朝中友人幫忙,李只坐了九天牢便被釋放了。但這在她心靈深處留下了重重的一道傷痕。
今天男女之間分離結合是合法合情的平常事,但在宋代,一個女人,尤其是一個讀書女人的再婚又離婚就要引起社會輿論的極大歧視。在當時和事后的許多記載李清照的史書中,都是一面肯定她的才華,同時又無不以“不終晚節(jié)”“無檢操”“晚節(jié)流蕩無歸”記之。節(jié)是什么?就是不管好壞,女人都得跟著這個男人過,就是你不許有個性的追求。可見我們的女詩人當時是承受了多么大的心理壓力。但是她不怕,她堅守獨立的人格,堅持高質(zhì)量的愛情,她以兩個月的時間快刀斬亂麻,甩掉了張汝舟這個“駔儈”包袱,便全身心地投入到《金石錄》的編寫中去了。
現(xiàn)在我們讀這段史料,真不敢相信這是發(fā)生在近千年以前宋代的事,她倒像是一個“五四”時代反封建的新女性。
李清照的第二大磨難是:身心顛沛流離,四處逃亡。
建炎三年(1129年)八月,丈夫趙明誠剛去世,九月就有金兵南犯。李清照帶著沉重的書籍文物開始逃難。她基本上是追隨著皇帝逃亡的路線,國君是國家的代表啊。但是這個可憐可恨的高宗趙構并沒有這個覺悟,他不代表國家,就代表他自己的那條小命。他從建康出逃,經(jīng)越州、明州、奉化、寧海、臺州,一路逃下去,一直漂泊到海上,又過海到溫州。
李清照一個孤寡婦人,眼巴巴地追尋著國君遠去的方向,自己雇船、求人、投親靠友,帶著她和趙明誠一生搜集的書籍文物,這樣苦苦地堅持著。趙明誠生前有托,這些文物是舍命也不能丟的,而且《金石錄》也還沒有出版,這是她一生的精神寄托。她還有一個想法,就是這些文物在戰(zhàn)火中靠她個人實在難以保全,希望追上去送給朝廷,但是她始終沒能追上皇帝。
她在當年十一月流浪到衢州,紹興元年(1131年)三月又到越州。這期間,她寄存在洪州的兩萬卷書、兩千卷金石拓片又被南侵的金兵焚掠一空。而到越州時,隨身帶著的五大箱文物又被賊人破墻盜走。皇帝看到身后跟隨的人太多不利逃跑,干脆就下令遣散百官。李清照望著龍旗龍舟消失在茫茫大海中,就更感到無限的失望。
按封建社會的觀念,國家者,國土、國君、百姓。今國土讓人家占去一半,國君讓人家攆得抱頭鼠竄,百姓四處流離。國已不國,君已不君,她這個無處立身的亡國之民怎么能不犯愁呢?李清照的身心在歷史的油鍋里忍受著痛苦的煎熬。
大約是在避難溫州時,她寫下這首《添字丑奴兒》:
窗前誰種芭蕉樹?陰滿中庭,陰滿中庭,葉葉心心,舒卷有余情。 傷心枕上三更雨,點滴霖霪。點滴霖霪,愁損北人,不慣起來聽。
“北人”是什么樣的人呢?就是流浪之人,是亡國之民,李清照正是其中的一個。
1134年,金人又一次南侵,趙構棄都再逃,李清照第二次流亡到了金華。國運維艱,愁壓心頭,有人請她去游附近的雙溪名勝,她長嘆一聲,無心出游。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武陵春·春晚》
李清照在流亡途中居無定所,國家支離破碎,到處物是人非,這愁就是一條船也載不動啊!這使我們想起杜甫在逃難中的詩句“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李清照這時的愁早已不是“一種相思,兩處閑愁”的家愁、情愁,現(xiàn)在國已破,家已亡,就是真有舊愁,想覓也難尋了。她這時是《詩經(jīng)》的《離黍》之愁,是辛棄疾“而今識盡愁滋味”的愁,是國家民族的大愁,她是在替天發(fā)愁啊。
李清照是恪守“詩言志,歌永言”古訓的。她在詞中歌唱的主要是一種情緒,而在詩中直抒的才是自己的胸懷、志向、好惡。
因為她的詞名太甚,所以人們更多地看到她愁緒滿懷的一面。我們?nèi)绻麉⒆x她的詩文,就能更好地理解她的詞背后所隱藏的苦悶、掙扎和追求,就知道她到底愁為哪般了。
浙江金華有因南北朝時沈約曾題《八詠詩》而得名的一座名樓。李避難于此,登樓遙望這殘存的南國半壁江山,不禁臨風感慨:
千古風流八詠樓,江山留與后人愁。
水通南國三千里,氣壓江城十四洲。
——《題八詠樓》
我們單看這詩的氣勢,這哪里像一個流浪中的女子所寫啊!倒像一個亟待收復失地的將軍,或一個憂國傷時的臣子。
那一年我到金華,特地去憑吊這座名樓,時日推移,樓已被后起的民房擁擠在一處深巷里,但依然鶴立雞群,風骨不減當年。一位看樓的老人也是個李清照迷,他向我講了幾個李清照故事的民間版本,又拿出幾頁新搜集的手抄的李詞送給我。我仰望危樓,俯察巷陌,深感詞人英魂不去,長在人間。
李清照在金華避難期間,還寫了一篇《打馬賦》。“打馬”本是當時的一種賭博游戲,李卻借題發(fā)揮,在文中大量引用歷史上名臣良將的典故,狀寫金戈鐵馬、揮師疆場的氣勢,譴責宋室的無能。文末直抒自己烈士暮年的壯志:
木蘭橫戈好女子,老矣不復志千里,但愿相將過淮水。
從這些詩文中可以看見,她真是“位卑不敢忘憂國”,何等地心憂天下,心憂國家啊!“但愿相將過淮水”,這使我們想起祖逖聞雞起舞,想起北宋抗金名臣宗澤病危之時仍擁被而坐大喊:過河!這是一個女詩人,一個“閭閻嫠婦”發(fā)出的呼喊啊!與她早期的閑愁閑悲真是相差十萬八千里。這愁中又多了多少政治之憂、民族之痛啊!
后人評李清照常常止于她的一懷愁緒,殊不知她的心靈深處,總是冒著抗爭的火花和對理想的呼喊,她是為看不到出路而愁啊!
她不依奉權貴,不違心做事。她和當朝權臣秦檜本是親戚,秦檜的夫人是她二舅的女兒,親表姐。但是李清照與他們概不來往,就是在她的婚事最困難的時候,她寧可去求遠親也不上秦家的門。秦府落成,大宴親朋,她也拒不參加。
她不滿足于自己“學詩謾有驚人句”,而“欲將血淚寄山河”,她希望收復失地,“徑持紫泥詔,直入黃龍城”。但是她看到了什么呢?是偏安都城的虛假繁榮,是朝廷打擊志士、迫害忠良的怪事,是主戰(zhàn)派和民族義士們的血淚。1142年,也就是李清照五十八歲這一年,岳飛被秦檜下獄害死,這件案子驚動京城,震動全國,烏云壓城,愁結廣宇。李清照心緒難寧,我們的女詩人又陷入更深的憂傷之中。
李清照遇到的第三大磨難是:超越時空的孤獨。
感情生活的痛苦和對國家民族的憂心,已將她推入深深的苦海,她像一葉孤舟在風浪中無助地飄搖。但如果只是這兩點,還不算最傷最痛,最孤最寒。本來生活中婚變情離者,時時難免;忠臣遭棄,也是代代不絕。更何況她一柔弱女子又生于亂世呢?問題在于她除了遭遇國難、情愁,就連想實現(xiàn)一個普通人的價值,竟也是這樣難。
已漸入暮年的李清照沒有孩子,守著一孤清的小院落,身邊沒有一個親人,國事已難問,家事怕再提,只有秋風掃著黃葉在門前盤旋,偶爾有一兩個舊友來訪。
她有一孫姓朋友,其小女十歲,極為聰穎。一日孩子來玩時,李清照對她說,你該學點東西,我老了,愿將平生所學相授。不想這孩子脫口說道:“才藻非女子事也。”李清照不由得倒抽一口涼氣,她覺得一陣暈眩,手扶門框,才使自己勉強沒有摔倒。
童言無忌,原來在這個社會上有才有情的女子是真正多余啊!而她卻一直還奢想什么關心國事、著書立說、傳道授業(yè)。她搜集的文物汗牛充棟,她學富五車,詞動京華,到頭來卻落得個報國無門,情無所托,學無所傳,別人看她如同怪物。
李清照感到她像是落在四面不著邊際的深淵里,一種可怕的孤獨向她襲來,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人能讀懂她的心。她像祥林嫂一樣茫然地行走在杭州深秋的落葉黃花中,吟出這首濃縮了她一生和全身心痛楚的,也確立了她在中國文學史上地位的《聲聲慢》: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它、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是的,她的國愁、家愁、情愁,還有學術之愁,怎一個愁字了得!
李清照的悲劇就在于她是生在封建時代的一個有文化的女人。作為女人,她處在封建社會的底層,作為一個知識分子,她又處在社會思想的制高點,她看到了許多別人看不到的事情,追求著許多別人不追求的境界,這就難免有孤獨的悲哀。
本來,三千年封建社會,來來往往有多少人都在心安理得、隨波逐流地生活。你看,宋廷倉皇南渡后不是又夾風夾雨、稱臣稱兒地茍延了一百五十二年嗎?盡管與李清照同時代的陸游憤怒地喊道:“公卿有黨排宗澤,帷幄無人用岳飛。”但朝中的大人們不是照樣做官,照樣花天酒地嗎?你看,雖生亂世,有多少文人不是照樣手搖折扇、歌詠風月、舞文弄墨了一生嗎?你看,有多少女性,就像那個孫姓女子一般,不學什么辭藻,不追求什么愛情,不是照樣生活嗎?
但是李清照卻不,她以平民之身,思公卿之責,念國家大事;以女人之身,求人格平等,尋愛情之尊。無論對待政事、學業(yè)還是愛情、婚姻,她決不隨波,決不湊合,這就難免有了超越時空的孤獨和無法解脫的悲哀。
她背著沉重的十字架,集國難、家難、婚難和學業(yè)之難于一身,凡封建專制制度所造成的政治、文化、道德、婚姻、人格方面的沖突、磨難,都折射在她那如黃花般瘦弱的身子上。一如她的名字所昭示的,“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李清照骨子里所追求的是一種人格的超群脫俗,這就難免像屈原一樣“眾人皆醉我獨醒”,難免有超現(xiàn)實的理想化的悲哀。
有一本書叫《百年孤獨》,李清照是千年孤獨,環(huán)顧女界無同類,再看左右無相知,所以她才上溯千年到英雄霸王那里去求相通,“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還有,她不可能知道,千年之后到封建社會氣數(shù)將盡時,才又出了一個與她相知相通的女性,秋瑾。那秋瑾回首長夜三千年,也長嘆了一聲:“秋雨秋風愁煞人!”
隨著時代的進步,李清照當年許多痛苦著的事和情都已有了答案,可是當我們偶然再回望一下千年前的風雨時,總能看見那個立于秋風黃花中的尋尋覓覓的美神。
書 名:
《青史人物:梁衡經(jīng)典思想美文》
I S B N:
978-7-5207-4082-1
作 者:梁衡
歡迎關注東方出版社官方賬號
避免錯過更多好書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