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王張作霖,是中國近代史上極為實力的關鍵人物,以他當時的實力,完全能和老蔣一爭高下,然而在東北軍內部,還有一位人物,他就是東北軍二號人物張作相,兩人名字上僅相差一字,讓不少人覺得兩人是兄弟,可實際上兩人沒有任何關系,而是生死兄弟,正是因為有生死兄弟這層關系,讓兩人成為了結拜兄弟。
正因為這層關系存在,讓張作相成為了東北軍的二號人物,在這期間全心全意輔助張作霖和張學良兩代東北軍統帥,被人稱之為輔帥。
能被稱之為輔帥,雖然有張作霖結義兄弟身份,但更多的是在于張作相的睿智、忠誠及家國情懷,而這也讓他在一些事情上看得很透,所以他才會默認其子張廷樞秘密加入八路軍并成為八路軍司令。
那么,張作相究竟有一段什么樣的故事,他的兒子張廷樞又是在什么時候加入八路軍并成為八路軍司令,今天來聊下這個事情。
張作相出身貧苦,讀過三年私塾,之后就學泥瓦匠,半工半農。
甲午戰爭后,張作相的家鄉遭遇戰亂,而后為了謀生,只能到族叔家謀生,和堂兄建立了不錯的關系,期間由于族兄被誣告入獄,后被釋放,然而在回家的路上被仇家傷害,臨終前,希望張作相能為自己報仇,隨后張作相為防仇家殺人滅口,被迫離家謀生。
離家后,張作相來到沈陽謀生,打過短工、做過泥瓦匠,飽嘗了人世的辛酸,好在這個階段沒持續多久,便結識了張作霖,并加入了張作霖的“保險隊”,由于救了張作霖一命,名字上有一字之差,張作霖認為兩人有緣,隨后結拜為兄弟。
而后,張作霖歸順清廷后,張作相一直是張作霖的左膀右臂,后和馬龍潭、吳俊升、孫烈臣、張景惠、馮德麟、湯玉麟、張作霖結拜為盟兄弟。民國以后,奉系軍閥慢慢成形,張作相也成為了奉軍的核心將領,也就是東北軍的二把手。
后來,孫烈臣轉任吉林渡江,然而張作相卻拒絕,并提議由吳俊升擔任,他給出的理由是:“論資歷我不如興權(吳俊升字),論年齡他也比我大。為表示待人公正,不徇私情,請讓興權先升。這對我們的前途和事業有好處。”之后,張作霖又任命他擔任熱河都統,但張作相仍執意不肯,并極力推薦汲金純為熱河都統。
第一次直奉戰爭中,張作霖兵敗,遭到北伐軍閥的處理,這讓張作霖很是郁悶,于是找到了張作相,張作相讓他不要下臺,接著陳詞獻策,提升了張作霖的精神,隨后反敗為勝。
1924年,張作相被任命為吉林督軍并出任吉林省省長,推行禁煙(全面取締鴉片,成效顯著)、興辦教育(創辦吉林省立大學(今吉林大學前身),奠定當地高等教育基礎)、發展交通(主持修筑奉海鐵路,打破日寇對東北交通的壟斷),顯著推動了吉林現代化,從這里可以看出,張作相和其他軍閥不一樣,有底線和家國情懷,同時對日寇企圖染指吉林經濟采取是排斥態度。
在郭松齡倒戈反奉事件中,張作霖本想參與倒戈反奉的將領全部處死,多數人均贊成張作霖建議,然而張作相卻提出寬大處理其部下,僅處理郭松齡夫婦,避免內部清洗,保存了奉軍實力,從處理郭松齡事件可以看出,他有大局觀,一旦大舉處決相關將領,必然會造成奉軍內部大亂同時也會造成實力被削減,因而只有處理首犯,其余赦免,才可以確保奉系利益最大化。
皇姑屯事件后,張作霖被炸死,東北軍高層打算讓張作相擔任一把手,然而張作相堅決不同意,推舉張學良為東北軍一把手,自己擔任副職輔佐,就這樣張學良成為二代奉軍第二代首領。
張作相的睿智和家國情懷,同樣也出現在他兒子張廷樞身上,由于是張作相兒子原因,自幼生活就不錯,所以到了讀書年齡,隨后跟張學良一起進入東三省講武堂學習。
在講武堂學習期間,兩人延續了父輩的兄弟情,關系十分親密,從講武堂畢業后,歷任衛隊旅副官、暫編第三混成旅營長。1923年入日本千葉縣步兵專門學校學習,從日本回國后,繼續在東北軍工作,先后晉升為少將旅長、中將師長和預備軍軍長。張作霖在皇姑屯被炸死后,張作相和張廷樞全力支持張學良擔任東北軍一把手,東北易幟后,擔任改編十二旅旅長。
九一八事變時,張廷樞駐防錦州,張廷樞在得知日寇在北大營所作所為后,第一時間下令戒備,準備抵御日寇,然而老蔣不抵抗政策,讓張廷樞只能奉命把部隊撤到北平南苑,之后張廷樞被任命為112師中將師長。
張廷樞極度反對老蔣不抵抗政策,積極主張抗日,訓練好部隊,希望有一天可以打回東北老家,為此他不斷給112師補充裝備。
古北口抗戰期間,張廷樞率部迅速抵達古北口,并在古北口和日寇殊死搏斗20日,后由于部隊傷亡大,等老蔣援軍來后,已經沒辦法挽救敗局,在沒辦法情況下,只能率部后撤。
張作相自然支持張廷樞,可由于老蔣的政策,讓張廷樞想要國軍中抗日,有巨大的難度,并得到了張作相的支持,所以他決議離開東北軍,張廷樞找到張學良,張學良自然不愿意發小離開,于是百般勸阻,但是張廷樞去意已決,并表示:“如果東北軍去打日本,我第二天就來報到!”當時和張廷樞一起離開東北軍有四位軍官。
西安事變后,張學良被老蔣軟禁,張廷樞得知消息后,第一時間奔赴南京救人,期間曾經找過宋美齡和宋子文,希望兩人能幫忙救人,然而老蔣決心已定,任何人將都沒用,這讓張廷樞十分絕望,堅定了離開老蔣的決心,打算奔赴革命根據地,全心從事抗日救亡。
之后,他四處聯系東北軍中下級軍官,組織大家抗日。之后更是周總理見面,表達了抗日的愿望,周總理對此表達鼓勵和支持,并讓張廷樞等東北軍原軍官進入了我軍辦設的訓練班。
培訓結束后,張廷樞從太原抵達八路軍總部,張廷樞被授予八路軍第一游擊縱隊任司令員。
在之后的歲月里,張廷樞率部駐扎在河北邢臺一帶,一面發動群眾,一面擴張部隊,隨后張廷樞來到了延安抗日大學學習,期間由于身體情況不佳,所以他留在了抗大工作,教學軍事課,而后還曾經奔赴香港治病,之后跟隨張學銘一起回到天津。
抗日戰爭結束后,張廷樞在天津養病,期間老蔣為了拉攏東北軍舊部,任命張廷樞為“東北行營中將高參”,然而張廷樞對于老蔣軟禁一事極度不滿,所以他拒絕老蔣拉攏,沒有前去上任。
解放戰爭末期,張廷樞身體情況很是糟糕,在家休息,本想身體恢復后,能為新中國努力奮斗,然而張廷樞并沒有等到新中國建立那天,得知張作相病逝后,導致他的病情惡化,1949年7月23日,張廷樞在北平去世,年僅45歲。
對此,你們有什么想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