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5月,陳毅率領華野大軍把蔣介石王牌之首整編74師包圍在孟良崮。這時,在孟良崮四周,國民黨軍有十幾萬大軍救援,可是,為什么他們都沒有救出張靈甫呢?
這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
這之中,湯恩伯是要負主要責任的。
5月14日,蔣介石得知張靈甫整編74師被圍于孟良崮后,十分著急,生怕把這張王牌隊伍被陳毅吃掉,立即三令五申嚴令顧祝同、 湯恩伯、黃百韜、胡璉、歐震、張淦、李天霞等迅速援救。否則,要按職問罪。為此,他還不放心,責令湯恩伯親赴前線指揮解圍。
顧祝同接到老蔣的命令后,也下令湯恩伯率部全力向蒙陰以東、汶河兩岸轉移攻勢,以解孟良崮之圍。并指示他一指揮25師、65師、11師、9師“刻日向孟良崮進擊”。
湯恩伯被蔣介石做為看重,其實是個老滑頭。在抗戰(zhàn)時他統軍河南,與蔣鼎文爭權,掠奪百姓,被與水災、旱災、蝗災并列,中原大戰(zhàn)37天丟掉38座城市;在抗戰(zhàn)勝利后,他又是力保戰(zhàn)犯岡村寧次的干將,并派人私自放岡村寧次回國。現在為蔣作戰(zhàn),其實他也貪生怕死,怕折損自己的兵力,不是盡力。蔣介石和顧祝同的命令逼得湯恩伯無法可想,只好在15 日上午離開臨沂,親赴垛莊前線指揮。
不料,他行至中途,恰好碰到副司令李延年剛由74師跑回來,形狀很狼狽,對湯恩伯說:“74師孤軍奮戰(zhàn)4晝夜,現在很艱苦。”接著又說:“前方不能去,敵人已占領了垛莊,主力有南下趨勢。”此時炮聲愈來愈緊, 湯恩伯決定馬上打道回府。于是,對李延年說:
“吉甫兄請你留在這兒代我指揮一切,我要回臨沂布置防務。”
說罷,他就跳上吉普車,溜回了臨沂城。
湯恩伯不去前線指揮了,顧祝同擔心各縱隊不能協調,又下令張淦統一指揮第一、三兩縱隊,以主力迅速進出孤山、磊石山一線,與黃百韜縱隊一起解74四師之圍。張淦接到電話后,說: “當面情況緊張,部隊均受到敵軍牽制,不能調動。”張淦指揮不了,顧祝同又令湯恩伯指揮。
湯恩伯躲在臨沂,于是下令黃百韜指揮74師突圍。黃百韜只派第108旅一部與解放軍保持接觸,卻把主力撤退到界牌、南北桃圩地區(qū),停滯不前。他的左右幕僚向他建議說:“74師受你的指揮,如有問題,你有責任。”
黃百韜說:“你們要照顧全局,作戰(zhàn)要先求穩(wěn)當,次求變化。”
于是,當張靈甫催得緊急時,黃百韜就叫前方部隊,用野戰(zhàn)炮向著孟良崮方向打一陣,并發(fā)電張靈甫說: “不用急,我的部隊已接近你的邊緣了。”
另一支援軍李天霞也玩弄了一套手法。當74師向坦埠前進時,李天霞勉強派該師57團守備麥理浩部分要點,在張靈甫占領孟良崮后,該師主力立即向沂水以東收縮。為了應付上級命令,李天霞僅派少數搜索部隊冒充該師第19旅番號,在沂水西岸游動。有人向李天霞建議:“74四師與83師是兄弟部隊,應相互支援。”
李天霞說:“張飛 (指張靈甫)不是頂有辦法的嗎?我李天霞平生不主張打硬仗,要以少勝眾是為上策。”
這樣,由于湯恩伯帶頭逃離前線,前方無人指揮,將領們個個避戰(zhàn),張靈甫激戰(zhàn)至15 日正午,陳毅擔心敵援軍到達,于是下令加強攻勢,把新趕到的主力縱隊源源不斷地投入戰(zhàn)斗,全面發(fā)起了總攻。激戰(zhàn)到16日下午,張靈甫全師3萬多人全部被殲。
7月初,蔣介石召開張靈甫被殲的戰(zhàn)役檢討會。湯恩伯請病假不去。有趣的一幕再次發(fā)生。黃百韜事后回憶:在會上,“蔣介石先聽了各旅的戰(zhàn)役經過報告,面色顯得很不愉快,與會者都感到事態(tài)嚴重。蔣最后講話時,對張靈甫一再褒獎,對湯恩伯一言帶過,說李天霞指揮不當,使張靈甫陷于孤立,而且坐視不救,立即撤職查辦,關押起來(當場押去)。”在蔣介石的庇護下,“罪魁禍首”湯恩伯又逃過一劫。
陳毅打74師,是中共打掉的蔣介石“五大主力”第一個,且是王牌之首。這是莫大的勇氣和魄力,而他之所以成功,除了軍事戰(zhàn)略準確、無誤之外,還一個原因,就是他看透了湯恩伯等國民黨將領的腐敗無能,巧妙地利用他們之間的矛盾。陳冠任著、中共黨史出版社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十大元帥:解放軍十大統帥鮮為人知的歷史》一書記述了此事,該書為該社的年度暢銷書,曾經名列中國軍事暢銷書熱賣榜第一名(如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