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得香、睡得好,走路飛快,還是運動達人……如果不了解情況,誰也不會想到,今年42歲的湘潭市民李先生,2021年、2023年兩度被查出食管早癌。因發現及時、治療徹底,現在的他與常人并無二樣。
前幾天,李先生再次到到湘潭市中心醫院消化內科復查,內鏡結果顯示,目前,他的情況很好。
01
一次常規體檢,意外發現消化道早癌
在一次常規體檢中,李先生意外發現了早期癌癥的蹤跡。
“患者食管上段存在一處3厘米×3厘米的黏膜粗糙發紅區域,進一步精查內鏡顯示,病變區域呈茶褐色改變。”湘潭市中心醫院消化內科主任、主任醫師劉雄祥介紹,這是典型的食管早癌癥狀。
后面的病理檢測,也證實了這一猜想。
“當時,全家人都很崩潰。”李先生回憶,如果通過開胸,切除病變的食管部位,擔心對身體傷害太大;采用放療或者化療,不僅周期長,副作用也不小。
劉雄祥向病人推薦內鏡下黏膜剝離術(ESD),通過胃鏡切除病灶,李先生和家人卻擔心“切不干凈”……
“黏膜剝離術是微創手術,就像在‘高清放大鏡’下精準鏟除雜草,對消化道早癌的治愈率和傳統外科開刀一樣,但不用切食管,術后就能正常吃飯,幾天就能出院。”劉雄祥耐心解釋。
該患者最終接受了這一診療方案。
內鏡下黏膜剝離術步驟
02
內鏡難度級別最高,猶如在刀尖上“起舞”
在劉雄祥帶領下,湘潭市中心醫院消化內鏡中心團隊為患者制定周密的手術方案,準備實施內鏡下黏膜剝離術。
手術中,醫生通過放大內鏡、超聲內鏡,精準確定李先生食管的病灶范圍,明確病灶邊界,然后在距離病灶邊緣3毫米至5毫米的地方,進行電凝標記。
“內鏡下黏膜剝離術是內鏡下四級手術,也是內鏡難度級別最高的手術。”劉雄祥告訴記者,約3毫米厚的人體食道管壁,主要由黏膜層、黏膜肌層、黏膜下層、固有肌層等部分組成。醫生要用直徑0.7毫米、長度1.5毫米的內鏡手術刀,準確切除病灶中固有肌層以上的部分,厚度大概2毫米。
“一旦刀頭傷到固有肌層,很容易造成食管穿孔,導致大出血,危及生命。”劉雄祥說,把這個手術喻為在刀尖上“起舞”,一點也不為過。
幸運的是,手術過程中,醫護人員憑借精湛的技術和默契的合作,順利切除了患者病變組織,并確保手術區域的完整切除和止血。
記者了解到,湘潭市中心醫院自2015年開展內鏡下黏膜剝離術以來,平均每年實施100例相關手術,其中病灶面積最大的1例達10厘米×10厘米。醫生介紹,完整切除病灶后,治愈率超90%,病人3至5天就可出院。
醫生正在開展內鏡下黏膜剝離手術
03
預防消化道早癌,生活習慣很關鍵
李先生2021年被查出食管早癌,切除病灶部位后,為何2023年再次病變?劉雄祥解釋,這與患者愛喝酒、常熬夜,以及吃過燙或過冷的食物,導致食管黏膜受損有關。
醫生介紹,預防消化道早癌,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很重要。在飲食上,應多攝入富含纖維的食物,如全谷物、蔬菜和水果,減少紅肉和加工肉類的攝入。同時,建議每周進行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如快走、游泳或騎自行車等。這不僅有助于控制體重,還能增強免疫力,降低癌癥風險。
“煙草中的有害物質,可直接損傷消化道黏膜,酒精也有可能刺激消化道黏膜,增加患食管癌和胃癌的風險。”劉雄祥表示,戒煙限酒對于預防消化道早癌,亦十分重要。
早期發現是提高消化道癌治愈率的關鍵。醫生建議40歲以上人群定期進行胃鏡和腸鏡檢查,特別是家族中有消化道癌病史的人群,通過篩查可以發現早期病變,及時治療,避免病情惡化。
歡迎轉發點贊
文字 | 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彭婷
編輯 | 張譯月
審核 | 彭秋香
預約電話:58214922 危重癥轉診電話:58214120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