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部長懷進鵬在《學習與研究》發表署名文章《深入學習貫徹全國教育大會精神 開創教育強國建設新局面》。其中強調,要分類推進高校發展,明確各類高校發展定位,建立分類管理、分類評價機制,引導高校在不同賽道跑出新姿態。
隨后在3月29日,上海市也召開了應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養改革試點啟動大會。大會上五所學校齊頭并進,發布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方案,成為上海市首批試點高校。盡管各校的步伐不一,最終的目標都為了轉變發展理念,注重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的適配度,放大企業聲音。
來源:上海教育
上海電機學院作為上海市應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養改革試點單位,近年來圍繞“產教融合、校企協同”的主線,不斷打磨獨具特色的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其改革實踐為同類高校提供了可借鑒的樣本。大家心中或許有疑問: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究竟如何改,我們且看上海電機學院在這場改革中的大發力。
上海電機學院選擇機械學院和電氣工程極其自動化專業作為人才改革的突破點。可見該學院的基礎較好,產業特色明顯,校企合作的成效也較為顯著。
上海電機學院建立包含“學校—學院—專業”的辦學與產業需求反饋機制,成立行業企業主導的應用型學科專業設置委員會。
該校的機械學院,在近年內已與與上海重型機器廠有限公司、上海電氣中央研究院、上海優宏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廣泛開展合作,與上海重型機器廠有限公司聯合成立了大型鑄鍛件制造技術應用研究所,與上海電氣集團的10余家企業建立了產學研合作基地。通過產教融合的方式讓學生走出校園,入駐企業去研究解決“真刀真槍”的問題,從而促進“畢業即就業”的無縫銜接。
在上海電機學院與上海智元機器人共建的“具身智能機器人場景應用聯合實驗室”中,學生正在調試機器人,讓機器人為自己所用;一旁的老師幫忙指導,說到“讓機器人行走,跑起來!”這是該校落實應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養改革試點的第一步。
此外,該校還構建校企協同育人新模式,構建“1234”實踐教學體系。
學生在大一時候,開展1個月的工程訓練和企業認知實習;大二就可以通過“引企入校”,進行2個月的綜合實驗和專業實踐教學;大三起,學生進駐企業開展3個月的頂崗鍛煉;大四駐企開展為期4個月的畢業設計,推動產教深度融合。這種教學體系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在“一線崗位”上錘煉“貨真價實”的能力,打通“教室到車間、論文到產品、學生到工程師”的轉化通道,實現“畢業即就業”的無縫銜接。
來源:上海教育
上海電機學院的改革實踐表明,應用型高校通過深度融入產業需求、重構培養模式、創新評價機制的系統性改革,能夠有效破解人才供給與產業需求結構性矛盾。
電氣學院昂電卓越班的大三學生黃文杰,在“上海昂電電機有限公司現場工程師工作站”里駐廠實訓了一段時間后。他表示越來越喜歡這樣的學習場景,在工廠“真刀真槍”的學習環境里,接觸到了最新的電機維修方法、制造工藝和高效的測試方法。與行業專家互動中,了解到許多實際應用中的創新解決方案。這位大三學生的實踐反饋印證了該校人才培養體系改革已取得階段性成效,為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持續動能。
這種“產教融合、項目驅動、雙師共育” 的人才培養模式,將為新時代高等教育改革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電機方案”。如今,上海電機學院已經走上了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前沿上,各位同學也應該看準時機,做出最明智的的選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