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時期德里張氏列女傳(一)
洛寧縣姓氏文化研究會張澤武整理
人常言:人風不古,世道淪亡,忠孝節烈之行,即須眉男子亦難有為。蘭質蕙心,若比金石,歷百折而不回,瀕九死而無悔,或以節顯,或以孝著,或畢命于須臾,或守節于歿世,綱常名義之重,毅然以身兼之,生死存亡,利害攸關,不足以動其心,閨闈弱質,凜然大節,有大丈夫之風,名垂千古,光照史冊,志列女傳。
本文介紹了清朝順治十年《永寧縣志》卷八【人物志】中收錄的兩篇明朝德里張氏列女的人物傳記。一篇是明朝四川巡撫張論側室石氏的傳記,另一篇是張論孫子廩生張璿妻郭氏的傳記,敘述了她們在明朝崇禎十三年十二月,李自成農民軍攻打永寧縣城,城破之際,大義凜然,以身殉節,保全名節的光輝事跡,被永寧縣知縣杜胤昌、河南巡按寧承勛等地方官逐級申報朝廷,皇帝下旨旌表,為女子楷模,垂范后世。
清順治十年《永寧縣志》【人物志】中的“德里張氏列女傳”石氏傳
清順治十年《永寧縣志》卷八【人物志】石氏
氏,大中丞張公論側室①。性明決,知大體。聞流寇②變起,泣語侍婢③曰:“吾忝④大臣巾櫛⑤,誼不可辱賊手。‘’束簮紉衣⑥,屏息待盡。城破,遂投井死。比賊退,出諸井中,衣帶密縫如故,顏色如生。知縣杜胤昌⑦呈按院寧承勛⑧具題旌表⑨。
注釋:
①【側室】:意思是燕寢旁邊的房室、庶子或者偏房,妾。出自《禮記·內則》:“妻將生子,及月辰,居側室。”在男性的正妻去世后,側室亦可以扶正變為正妻。封建王朝皇帝們的側室稱妃,清朝王爺的側室稱側福晉,民國達官貴人的側室稱姨太太。1.正屋兩邊的房間,即旁側之室。 2.舊時稱妾。
②【流寇】:流竄不定的土匪。流動不定的叛亂者。此處指李自成農民起義軍。
③【侍婢】:侍女;女婢。
④【忝】:辱,有愧于,常用作謙辭。
⑤【巾櫛】:巾櫛是由“巾”和“櫛”兩個字組成的,其中,“巾”指的是 頭巾,代表衣冠整潔;“櫛”指的是梳子,代表整齊有序。
巾櫛基本含義:形容整潔,有條理。
巾櫛詳細解釋:巾櫛是指巾幗之間的衣冠整齊,形容人的儀表整潔有條理。巾櫛的含義不僅僅是指外表整齊,還包括內在的修養和品質。巾櫛常用于形容人的儀表整潔,也可以用于形容事物的井然有序。
巾櫛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史記·黃石公傳》。相傳,戰國時期,齊國有個官員叫黃石公,他非常注重儀表,每天都會親自整理巾幗,使得自己的儀表整潔有序,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后來,人們就用“巾櫛”來形容整潔有條理的儀表。
⑥【束簮紉衣】:束:整理。簮:頭簮;衣:衣服。束衽:整衣。表示恭敬。束簮紉衣:整理頭簮和衣服,以示恭敬。
⑦【知縣杜胤昌】:指永寧縣知縣杜胤昌。杜胤昌,山東人,順治恩貢,順治二年任永寧縣知縣,順治五年離任。
⑧【按院】:明清時期巡按御史的別稱。
⑨【旌表】:封建時代官府為忠孝節義的人立牌坊賜匾額,以示表彰。
1.表彰。后多指官府為忠孝節義的人立牌坊賜匾額,以示表彰。
2.指官府頒賜用以表彰的牌坊或匾額。
自秦、漢以來,歷代王朝對所謂義夫、節婦、孝子、賢人、隱逸以及累世同居等大加推崇,往往由地方官申報朝廷,獲準后則賜以匾額,或由官府為造石坊,以彰顯其名聲氣節。巴寡婦懷清以她守貞的形象,贏得了秦始皇的尊敬,被封為“貞婦”,并修筑“女懷清臺”,以昭天下。秦始皇所筑的女懷清臺,可為旌表之始。旌表是古代統治者提倡封建德行的一種方式。
參考文獻:
1.清順治十年(1653年)《永寧縣志》。
2.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永寧縣志》。
3.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永寧縣志》。
4.民國六年(1917年)《洛寧縣志》。
5.清朝《河南通志》《河南府志》。
6. 清順治十四年(1657年)《張氏家乘》。
7.有關歷史文獻資料。
8.調查采訪資料。
作者簡介:張澤武,洛寧縣陳吳鄉新寨村人,2003年,發起并成功組織成立了洛寧縣姓氏文化研究會,擔任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一職,2006年參與組織籌備成立洛陽市姓氏文化研究會,任副秘書長。2017年被推舉為洛寧縣姓氏文化研究會會長。2024年8月再次當選為洛寧縣姓氏文化研究會會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