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億補貼的風,終于也吹進了我的外賣盒。
這兩天,借著京東開外賣的東風,我狠狠薅了幾把20-15、15-10的羊毛,恍惚間仿佛回到了十年前美團餓了么狂打補貼大戰的時候……就連美團和京東隔空喊話的那場面,也有幾分像當年。
一邊是美團暗示“你的東東再等等”,另一邊則是京東方表態“GMV比‘幽靈外賣’1000萬單還大。”,即使京東說過不打口水仗,氣氛中還是有點劍拔弩張的意思。
而且,這一輪撒優惠的過程,“闖入者”京東的姿態看起來誠意滿滿:“餐飲商家提供0傭金政策幫商家經營減負”“京東外賣永遠賺的凈利潤不允許超過5%”。
作為普通消費者,我當然是希望兩家企業多發點實惠,讓我的膨脹神券炸個大的,但我也清楚地知道,天上不會掉餡餅,也沒有純做慈善的企業。外賣這個大市場發展至今,早就不是拓荒的紅利期,就算來了條氣勢洶洶的鯰魚,行業發展的一般規律和邏輯也很難真正被攪動。
雖然京東乍一看有著線下渠道和完整自有供應鏈的優勢,但外賣平臺的兩大運營難點,有限供給和峰值即配并沒有那么好突破。道理很好懂:快遞今天什么時候上門送給我都可以,快遞員一般也是分片區配送,但如果我點的早飯晚上再送來,就的接受度就很有限了。
外賣對線下運營體系的要求,實際上非常嚴苛,而且并不是京東現有配送體系可以直接平移的事情。平臺需要有能匹配百萬量級騎手和千萬量級商家的強大的派單系統和調度系統,并不斷進行優化,才能保證外賣最基本的要求:即取即送。這背后的運營成本,光百億補貼,恐怕都不夠。有專家調研數據顯示,以美團、餓了么為首的外賣平臺們,在過去十多年內補貼金額達到千億元級別。
這樣一看,明明壓力不小,京東躬身入局做外賣,到底圖啥,總不會是強哥真想請我吃點好的吧?
其實,背后的算盤,八個字就可以概括: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舉全軍之力,攻入一般意義上以“餐飲”為主的外賣市場,京東的真正意圖或許不在一日三餐,而是這背后正快速增長的即時零售市場。這片更大的藍海,才是當下互聯網巨頭實現突圍的“兵家必爭之地”,也是此番兩家高管“對壘”背后的真正戰場。
從商業層面來看,戰略邏輯相當清晰。數據顯示,到2030年,中國即時零售市場規模將突破2萬億元,年均增速將超過30%。當人們的消費習慣也越來越向“快速即時”轉變,哪怕能當天收貨的電商,配送時效也遠不如即時零售的“30分鐘內可達”,競爭力孰強孰弱顯而易見。
說白了,快速送什么不是最重要的,有能力快速送才最重要。關鍵,還是在一個“快”字上。
對京東來說,如何快速實現“快”,沒有比從熱騰騰的外賣業務切入更合適的了。如果能趕在飯菜涼涼之前將其送到消費者手中,說明就建立起了快速送達的體系和能力。路網基建一旦鋪好,還愁將來沒車開嗎?
事實上,當前餐飲外賣市場已日漸飽和,年均增速已降到6%。從長遠來看,非外賣市場才是即時零售市場的主流,餐飲之外,日用百貨、3C家電、看病買藥等各個品類的消費粘性和頻次都在持續提升。無論京東或美團,目的其實是一致的,即將一切商品以送外賣的方式觸達消費者。在這個意義上,外賣不是物本身,而是一種方法論。
所以,拋開那些被吃瓜群眾津津樂道的隔空“陰陽”,美團王莆中有一句話說得確實沒錯:即時零售的發展大勢是擋不住的。
同樣的邏輯,在京東那則回應聲明中,最值得注意的,不是前兩條關于外賣業務的表態,而是最后一條關于“自營秒送”業務的介紹:京東在全國已有超十萬家京東品牌線下店全部接入秒送,且已覆蓋幾乎所有品類,想在即時零售這個市場中分一杯羹的決心是顯而易見的。
而這個“秒”字,或許才是京東真正在意的。
目前來看,贏家是誰還很難說。美團愁的是商品品類的拓展,怎么從“送外賣”轉到“送萬物”,京東愁的是物流倉儲體系的迭代,怎么從“當日達”轉到“半小時內達”,雖然兩家被放在一起較量,其實可以說各有各的路要走。
不過,回到消費者立場,多條“鯰魚”攪攪局不是壞事,充分且正當的市場競爭最終所反哺的,還是普通消費者。如果一場“口水仗”能換來更高效、便利的購物體驗,普通人其實樂見其成。
原標題:《京東美團,爭的其實不是外賣》
欄目主編:簡工博 題圖來源:上觀題圖
來源:作者:解放日報 林子璐 顧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