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東濱江的工業遺跡正煥發出令人驚嘆的新生命力,實現了華麗的蛻變,在黃浦江粼粼波光的映襯下,沉淀著這座城市工業時代的深厚記憶。讓我們一起從浦東濱江“新質秀岸”段出發,騎行至“世界客廳”段,沿著3.8千米的水岸,在行進中閱讀城市故事,感受浦東濱水岸線工業遺產的保護與轉型成果。詳見↓
城市新地標的璀璨畫卷
探秘浦東
魅力濱江
立于浦西江畔,抬眼向東眺望,只見浦東沿岸的工業遺存如史詩畫卷般在眼前徐徐鋪展。浦東濱江南起浦東與閔行兩區的交界處,北至長江入海口,岸線總長約43公里。其中,楊浦大橋至徐浦大橋之間的區域為核心段,岸線長度約22公里。
浦東濱江水岸
高聳的混凝土框架、宏大的廠房輪廓,在黃浦江粼粼波光的映襯下,沉淀著這座城市工業時代的深厚記憶。作為中國近代通商口岸的核心區域,浦東濱江鐫刻著獨特的開放印記。從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如繁星般密布的倉庫,到曾停靠萬噸巨輪的碼頭,它們以雄渾的體量訴說著往昔的輝煌,如今又以煥然一新的姿態融入城市發展的洪流,成為上海工業文明與現代都市和諧共生、交相輝映的獨特見證。
騎行路線:歇浦路8號(原亞細亞火油棧)——民生路3號(民生藝術碼頭)——濱江大道1777號(船廠1862)
浦東濱江騎行路線圖
第一站 歇浦路8號
原亞細亞火油棧
上海近代航運發展史縮影
騎行首站由緊鄰楊浦大橋的原亞細亞火油棧出發,該舊址位于歇浦路8號,是英商亞細亞石油公司于1907年在黃浦江畔建設的亞細亞火油棧東棧。1951年,油棧被上海市商業倉儲公司和上海市商業運輸站接管,并于1958年10月合并成立上海市商業儲運公司,屬第一商業局。1980年代,當時的業主上海百聯(集團)公司,為解決職工住房困難,將總面積348平方米的舊辦公樓改建成簡易住宅。
修繕前的亞細亞火油棧東棧
亞細亞火油棧舊址是目前黃浦江濱江地區現存為數不多的木結構倉庫建筑,堪稱典型的上海近代航運建筑遺產。2017年,隨著黃浦江兩岸貫通工程的持續推進,負責修繕的東岸集團秉持保護性修繕與活化更新的理念,對該建筑功能進行了重塑。在修繕過程中,針對外墻面、屋架、屋面、承重部位以及附屬設施等進行了全面且細致的保護性修繕,改造完成后能夠充分滿足聚會、商務洽談、展覽展示等多功能使用需求。
修繕后的亞細亞火油棧東棧
第二站 民生路3號
民生藝術碼頭
筒倉到秀場的華麗轉變
騎行第二站來到坐落于民生路3號的民生藝術碼頭(原民生碼頭),這里最早是1890年代瑞記洋行油棧碼頭的所在地。1902年,太古公司旗下的太古船務成立了藍煙囪輪船公司,隨后在此處興建碼頭。由于該公司船隊的煙囪都統一漆成了藍色,因此該碼頭得名“藍煙囪碼頭”。1953年2月1日,英商將藍煙囪碼頭移交給了上海倉庫公司,自此,藍煙囪碼頭收歸國有。到了次年,藍煙囪碼頭正式更名為民生路碼頭。2014年,原民生碼頭因其獨特的歷史文化價值,被公布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1978年的民生碼頭裝卸場景
原民生碼頭現存建筑類型豐富多樣,涵蓋廠房、倉庫、辦公樓等。這里完整保留了藍煙囪碼頭時期及1990年代兩個歷史階段的工業遺存,展現了場地內豐富的歷史物料。在眾多建筑中,尤以兩座高大的散糧系列化筒倉最為引人注目。這兩座筒倉均采用混凝土框架剪力墻結構,其容量分別達到8萬噸和4萬噸。從外觀上看,筒倉由多個圓柱形混凝土儲存空間巧妙組合而成。一側設有樓梯,可便捷地通往屋頂。在原設計功能配套方面,筒倉配備了岸壁吸糧機、順岸皮帶機、縱向廊道皮帶機,這些設備與散糧筒倉緊密相連,形成了一套高效的糧食輸送系統。此外,還附設有工作樓、灌包房以及自動電子秤等配套裝置,為糧食的存儲、加工和運輸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
2017年,為契合上海空間藝術季的舉辦需求,原民生碼頭內那座8萬噸級的筒倉被精心改造為藝術季展區。在改造過程中,筒倉原有的結構幾乎未作改動,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其原始風貌。與此同時,它還被賦予了全新的功能與內涵,搖身一變成為民生藝術碼頭,更是浦東濱江沿岸重要的歷史文化地標之一。
重煥新生的民生筒倉
第三站 濱江大道1777號
船廠1862
緊靠金融區的工業遺存
感受完萬噸筒倉帶給我們的視覺震撼,騎行至第三站,來到位于濱江大道1777號的船廠1862,它是陸家嘴地區最為典型的工業遺產代表。
1862年,英商尼柯遜、包義德在陸家嘴開設祥生船廠。該船廠于1901年合并至耶松船廠公司,1936年與其他英系船廠合并為英聯船廠股份有限公司,占地面積近60萬平方米,碼頭岸線1500多米,擁有4座大型船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英聯船廠被并入上海船舶修造廠,1985年3月正式改名為“上海船廠”。2005年,上海船廠搬離浦東新區,遷至崇明區。
改造后的“船廠1862”外部圖
祥生船廠舊址現存船臺一處、制機車間一處。船臺單體建筑面積為896平方米,鋼混結構單層廠房,頂面傾斜入水,最高處兩層。制機車間建筑面積為9250平方米,鋼筋混凝土排架結構建筑,屋架為三角形鋸齒狀鋼屋架,立柱為三角空腹式樣立柱,部分空間有剪刀撐支撐,室內設有吊車梁。
2018年,經過6年的改建,船廠舊址已形成一個26000平方米的時尚藝術商業空間,并命名為“船廠1862”,包含一個811座的中型藝術劇院以及約1.6萬平方米的沉浸式藝術商業空間,業態涵蓋高端餐飲、精品零售、文化展覽,成為陸家嘴濱江金融城的標志性商業建筑,這也是上海工業遺產改造的成功案例之一。
改造后的“船廠1862”室內
祥生船廠舊址為浦東早期造船工業的代表遺存,尤其是大面積的船臺和制機廠房的大跨度結構等工業建筑很有代表性,體現出工業建筑的實用主義特色。2017年被公布為浦東新區文物保護點。
沿線彩蛋
在蜿蜒綿長達22公里的濱江東岸,每隔1公里便矗立著一座精致美觀的小木屋——取名“望江驛”。每座望江驛占地約200平方米,內部設施一應俱全,不僅配備了公共衛生間、公共休息室,還設有自動售賣機、直飲水設備等便民設施,為市民游客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為了滿足不同群眾的需求,每個望江驛都獨具匠心地融入了個性化的特色功能。例如,望江驛5號“初心”,是一座承載著紅色記憶的時空穿越主題教育基地,讓人們在參觀過程中,能夠深刻感受到紅色文化的魅力與力量。可以說,這22座如珠鏈般散布在浦江東岸的望江驛,如今已經成為了濱江品質生活的體驗帶、城市文化空間的新地標,更是年輕人競相打卡的新圣地。
結 語
在浦東濱江的“十四五”規劃中,明確提出要堅持保護傳承與開發利用并重的原則,進一步拓展濱江區域各類需要保護保留的對象范疇,強化對歷史文化遺產的活化利用,以此形成對近代中國和上海在歷史、建筑、工程以及文化遺產等方面獨特價值的全面展示。
如今,浦東濱江的工業遺跡正煥發出令人驚嘆的新生命力,實現了華麗的蛻變:曾經銹跡斑斑的油罐,如今被巧妙地裝填進藝術想象,搖身一變成為充滿創意的藝術空間;陳舊的筒倉之上,生長出了明亮的玻璃天窗,在保留歷史韻味的同時增添了現代氣息;斑駁陸離的船臺,也已華麗轉身,化身為時尚的秀場,演繹著現代與歷史的交融。未來,高端生產和生活服務業將不斷集聚,立體交通網絡也將日益完善,文化及綜合服務功能配套一應俱全。曾經的工業銹帶,必將蛻變為閃耀在浦江之畔的文化新岸,成為城市發展的新亮點。
來源:上海發布
上觀號作者:上海水務海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