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3月,長白山一輛裝著滿滿軍用物資的日本軍隊卡車正歪歪扭扭地在路上跑著。在駕駛室里,伊田助男緊緊握著方向盤,手稍微有點發抖,他軍裝領口還留著昨晚和同事們喝酒時濺上的酒漬。
這個 32 歲的日本軍需官心里非常明白,再過半小時左右,他就會拿起軍刀刺向自己的心臟,而他開的車后面裝著10噸重的軍用物資就會送給中國抗日的隊伍當補給。
伊田助男本來?和千萬日本年輕人沒什么兩樣。他出生在北海道的一個漁民家庭,小的時候親眼看到父親出海捕魚時遇難的場景,后來母親就靠著給別人縫縫補補掙點小錢維持生活。
1927 年他參了軍,當時他是真心相信軍方說的“解放亞洲”那一套說法的。他被分到關東軍的后勤部門,而且他工作特別認真仔細,一下就干了6年,因為一直的表現都不錯,而且還拿了3次嘉獎。
1932年秋天的?一個?深夜,伊田突然接到命令押運戰利品回營。在牡丹江邊上,他親眼看到日軍部隊正在血洗一個村莊。在月光的照射下,他看見他的戰友用刺刀挑起啼哭的小嬰兒,孕婦的鮮血在凍土上凝結成暗紅色的冰晶。
就在那個瞬間,他覺得他自己的軍服左胸佩戴的勛章變得非常灼熱,因為這枚表彰是他運輸效率高得到的三等功勛章,但此刻這枚勛章仿佛沾滿了無辜者的鮮血。
在接下來的3個月里,伊田開始偷偷記錄日寇做的那些壞事。在軍需賬本的夾層里,他用小小的字寫著:12月7日,第3中隊燒了47間民房,殺了23個老百姓,還抓走了8個婦女。
這些字后來都成為了他覺醒的依據,也預示著他那個改變歷史的關鍵時刻即將快要到來。
1933年3月27日,伊田接到一個任務,要給延吉的日本駐軍送補給。清單上清清楚楚的寫著10萬發步槍子彈、300箱野戰口糧和20桶汽油,這些物資夠一個日軍大隊用30天以上。
就在出發前的那天晚上,他在油燈下仔細看著中國地圖,最后在長白山北邊的密林深處用紅筆標了一個特別的坐標。
凌晨4點,他所在的運輸車隊離開軍營。其他車都是按計劃往東南走,可伊田助男開的卡車卻突然加速向西跑。
他從后視鏡里看著戰友們在晨霧中越來越遠,駕駛室里溫度表顯示零下15度,可他的額頭上全是汗珠。到了他事先看好的路口,他用軍靴狠狠踩下油門,卡車猛?的?地沖進了原始森林。
他把車開到了自己在地圖上標記的那個地點停好車后,拿起扳手就把發動機給砸壞了。然后他找了張寫著“送給東北抗日義勇軍”的字條,壓在了方向盤下面。接下來他朝著東方跪下,拿出軍刀刺向自己的胸膛。
在臨死前,他看了一眼手表,時間是1933年3月27日早上6點15分。這個時間點,比關東軍司令部接到車輛失蹤的報告整整早了2個小時。
7天之后,楊靖宇領導的抗日聯軍在執行巡邏任務時,偶然間發現了這輛被厚厚的積雪覆蓋的卡車。在駕駛室內他們找到了一名已經凍得僵硬的遺體,而這名日軍士兵懷中緊緊抱著一封字跡清晰的日文遺書,上面寫著:
請將我的話轉告給我的同胞們,日本軍國主義是中日兩國共同的敵人。
在這輛卡車隨車物資中,有10發子彈被平均分配給了南滿地區的各個抗日武裝力量。其中最寶貴的物資是一箱未拆封的磺胺粉,這種在當時比黃金還要珍貴的消炎藥,最終挽救了數百名傷員的生命。
其實歷史有時候真的很戲劇化。例如1938年徐州會戰期間,被我們俘虜的日本士兵山本一郎,他居然用伊田的故事來勸說他的同僚們反對戰爭。
然后到了1945年長春解放的時候,人們在投降的關東軍倉庫里找到了伊田當年的運輸記錄。那些寫得整整齊齊的漢字批注,后來成了審判戰犯的重要證據之一。
在哈爾濱的烈士陵園里,伊田助男的墓碑和楊靖宇、趙尚志的墓碑離得很近。每年清明節的時候,總會有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日本老人來給伊田獻花。
2015年是抗戰勝利70周年,那時候參與處理伊田遺物的抗聯老兵李德明的孫子,把當年保存下來的卡車零件殘片送給了日本的和平團體。
當我們在陵園里停下來仔細看的時候,會發現伊田墓碑上的出生和死亡年份跟其他烈士不太一樣,因為他并不是在戰斗中犧牲的,而是自己主動選擇了死亡。這種超越了時代和國界的勇氣,就像黑暗中的螢火蟲一樣,總是有更高尚的人性之光存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