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訓練:“答題”思路在刷新
■于云之 解放軍報特約記者 宋世杰 特約通訊員 劉仁浩
陸軍某旅組織訓練。圖為偵察分隊官兵抵近偵察。黃瑞攝
深夜,陸軍某旅作戰研究室內,鍵盤敲擊聲不絕于耳。機關參謀們坐在電腦前,為訓練計劃的擬制集思廣益。屏幕上,數個色彩繽紛的色塊赫然在目,標記出此次計劃中涉及的不同軍兵種力量。
“增加新質力量訓練比重,加速聯合指揮層級下沉……”拿到最新下發的訓練計劃,某營袁營長驚喜地發現,計劃中的合成訓練方向,似乎與自己3年前那篇有些“超前”的聯合訓練課題論文產生了共振。與此同時,指揮信息系統中“新鮮出爐”的10余個作戰預案,同樣澎湃著體系融合的強大動能。
為強軍事業不懈奮斗的征程上,該旅官兵認識到,部隊合成訓練正在聯合作戰的背景圖下發生深刻演變。他們也深深知道,作為戰場上不可或缺的作戰角色,他們必須堅守在各自戰位,用實際行動答好這份來自未來戰場的考卷。
“兵馬炮”跨域入陣,“自絆馬腿”卻頻頻上演——
戰場背景圖不斷切換,合成訓練首先要更換“審題”視角
合成營進攻戰斗,并不是一個新課題,但再次走上演訓場,陸軍某旅某營首席參謀王參謀沒想到——同樣一道考題,由于加入一種新的作戰力量,解答過程就變得截然不同。
那次訓練,該營偵察編組無人機操作員崔志和裝甲步兵連無人機操作員劉宏宇在復盤會上討論熱烈。原因很簡單——他們操縱的無人機在天上差點“撞車”。
“我們正在空中編隊,準備進行火力偵察,你們卻直接沖過來。要不是我們及時解散編隊、下降高度,后果不堪設想。”崔志說。
劉宏宇也覺得有點委屈:“你們本該在5分鐘前脫離那片空域,我們是按計劃飛行?!?/p>
問題還不止于此,這次訓練中,多個方向由于無人機的介入而狀況迭出:無人機遮擋突擊車射界、通信排干擾無人機遙控頻道、炮火覆蓋“誤傷”無人機……復盤會上,不少官兵認為友鄰單位干擾了自己行動,一時間爭論不休。
“各兵種無人機在短時間內密集出動,有限的空域中,難免會出現‘磕磕碰碰’等情況。”對于這場訓練暴露出的問題,王參謀感慨不已,“沒想到,只是引入新的‘空中戰友’,以前熟悉的操作和配合竟然都變得不確定了?!?/p>
更讓王參謀擔憂的是,此項訓練的后續方案還包含與空軍部隊的協同課目?!叭绻由掀渌姺N的影響,這道戰場考題還會增加多少未知變量?”跳出以往熟悉的陸地戰場,王參謀不得不重新審視那片一抬頭就能看見的天空。
“身在陸戰場,眼睛不能只盯著‘地平線’。我們同樣要對空中的各種作戰要素進行精準規劃,否則航路、頻譜就會像線團一樣互相糾纏,直接影響到地面作戰?!弊h戰議訓會上,該旅領導的一番話,給了官兵們啟發。
“從宏觀上看,每一種作戰力量融入,都會增添一條全新的作戰時空線;從微觀上看,每個兵種與專業都可能因為‘新戰友’加入,展現出與往日不同的戰斗屬性?!毙碌膯l與思考,也讓王參謀回想起之前一次實戰化訓練。
那次,上級為該營配屬了空軍與陸航力量,輔助他們展開主攻。然而進入作戰部署階段,該營官兵對空軍和陸航力量的作戰樣式與協同方式不甚了然——“何時讓哪型戰機投入戰斗?各自的作戰時空又如何劃分?”他們感到“無從下手”。
“戰斗”在即,身為現場指揮員的王參謀知道,如果貿然將這些不確定因素引入作戰過程,稍有差錯就可能滿盤皆輸。權衡之后,他將空軍戰機和陸航武裝直升機當作打擊“敵”縱深目標的“空中火力點”,讓它們游離于合成營作戰體系之外,盡量減少與地面分隊的直接接觸。
那次訓練,結果可想而知。該營付出極大代價,取得了一場優勢微弱的勝利。復盤會上,導調組一針見血地指出:空中力量不僅可以作為攻擊之“矛”,也能成為掩護之“盾”,關鍵在于怎樣將有限的作戰力量搭配組合,打出“七十二般變化”。
“戰場背景圖不斷切換,合成訓練首先要更換‘審題’視角。”面對合成訓練的新挑戰,王參謀感慨地說。
兄弟軍種“重拳出擊”,既傷了“敵”也誤傷了友——
合成訓練主體日趨多元,“解題”思路也要加速駛入體系軌道
“第一波次偵察無人機返航著陸,注意清空著陸場!”訓練現場,劉宏宇對著身后的無人機操作員下達指令。記者看到,第一波次無人機穩穩落地后,下一波次的無人機任務編隊立即掠過官兵頭頂,飛向“敵”陣地。
戰場更遠處,隨著炮兵完成火力打擊,校射無人機即刻降低高度,進入火力通道捕捉炸點、校正炮位;偵察無人機根據空域規劃圖上精算得出的飛行通道,引導裝步分隊搜索并清剿“殘敵”。
無人機在短時間內密集出動,卻各司其職、井然有序。王參謀介紹,這得益于該旅前期進行的課題攻關。針對低空協同作戰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他們經過充分設想與預演論證,探索形成一幅“空中交通規劃圖”,可以在戰場上展開“精確導航”。
“如今,合成訓練主體日趨多元,‘解題’思路也要加速駛入體系軌道?!痹撀妙I導說。
據了解,為進一步推動裝備釋放效能、融入作戰體系,該旅采用技術嫁接、信息嵌入等方式,讓多型號無人裝備與主戰裝備“血脈相通”。同時,他們結合任務實際,將各兵種訓練骨干匯聚到一起,從偵察、步兵、裝甲、火力等不同專業角度展開“體系推演”,進一步完善“空中交通規劃圖”的相關參數和動態使用流程,讓官兵增強對彼此了解,培塑立體協同的思維意識。
“實現各軍兵種力量編組的統籌運用,關鍵在于跨越——專業知識的跨越、能力結構的跨越、思維理念的跨越,每個環節都需要強大的‘體系邏輯’作支撐?!痹撀妙I導進一步解釋。
該旅某合成營內,中士甘光歡參加完培訓回到營隊,桌上多了一摞各軍兵種參與聯合火力打擊的專業資料,他立即投入新的學習研究。
去年底,一場實戰化訓練中,甘光歡所在營擔負主攻任務。當時,該營官兵與藍方部隊陷入苦戰,持續膠著、久攻不下,甘光歡和戰友專門向上級申請了兄弟軍種火力支援。然而,由于他們對兄弟軍種火器的攻擊參數研究不足、判斷有誤,本該成為有力支援的導彈不僅“毀傷”了藍方目標,也“誤傷”了前出的突擊小隊……
復盤會上,經過和兄弟軍種戰友充分溝通后,該營官兵恍然意識到,以往適用于炮兵火力的協同招法,并不能用于跨軍種火力支援——如果不能精算“打擊面”、預留“提前量”,就打不好“攜手仗”。
“只有將不同軍兵種‘車馬炮’的參數信息和組合變化,都提前預想到、研究到,戰場上的未知變量才能轉換為于我有利的作戰常量?!痹撀酶鶕蝿談澐肿鲬鹨嘏c編組,邀請兄弟軍兵種單位“金牌教練員”助陣,統一協同規則、分練協同要領、合練協同動作,逐步強化戰斗技能。
如今,走進該營“中軍帳”,記者翻看工作計劃發現,“體系作戰大講堂”組織得越來越頻繁,多軍種參謀成為該營“編外智囊團”,官兵們在共同研討中探索出練兵備戰“金點子”。
借力攻堅,破障分隊突然感到“無用武之地”——
戰場是一張開放式考卷,想要做出優秀答案,就不能拘泥于某種固定解法
在某營袁營長的電腦中,總是留存著兩份方案:一份是常規的作戰方案,另一份方案則留出一大片空白。留白的部分,既可以對現實作戰力量進行分類推演,也可以充分展開對戰場的暢想。
“從合成邁入聯合,再從聯合反思合成,這兩者蘊含著一種辯證統一的戰場哲學?!弊鳛橐幻痪€指揮員,袁營長對于近幾年軍事訓練的加速演變,有著“春江水暖鴨先知”般的感受——如果是3年前,一名合成營長對其他軍兵種戰法了如指掌,可以稱得上一件了不起的“稀罕事”;而現如今,合成營與其他軍兵種協同訓練越來越頻繁,聯合的“大棋局”上,合成營長不僅是“棋子”,還要具備“棋手”意識。
“當聯合素養成為我們的‘必修課’,天上飛的、地上跑的、視線外的,都要成為我們條件反射就能運用的應戰手段?!痹瑺I長感慨。對于這張屬于合成部隊的“聯合考卷”,他也始終在探索答案。
去年一次聯合破障行動中,他們第一次將空軍要素納入作戰計劃。隨著兩枚航彈精準命中目標,原本只依靠合成營本級力量需要花費大量時間攻克的障礙,頃刻間土崩瓦解。在空軍力量的支持下,該營破障分隊官兵竟然感到有些“無用武之地”。
“隨著時代發展,戰場制勝的答案已經不取決于某一具體‘勝負手’,而要看各個作戰力量在體系中的貢獻率。我們要在新棋局上思考自己的‘用武之地’?!边@次行動讓袁營長意識到,未來戰爭追求的是模塊化編組、積木式組合,合成營只有化作一個戰場上即插即用的“集成零件”,才能在與不同軍種、不同單位的協同中,尋找到更多搭配的可能性。
“戰場是一張開放式考卷,想要做出優秀答案,就不能拘泥于某種固定解法。”袁營長說。
近年來,該旅號召官兵開拓視野,跳出本級框架與崗位局限,從“聯合”“體系”角度出發梳理本專業能力鏈條,進一步探尋合成營戰斗力的增長點,鼓勵大家圍繞多種背景下的作戰課題展開研究。
“我們和其他軍種的‘話語體系’有哪些差別,應該建立怎樣的溝通標準”“拔點奪隘,能推導出多少種引導聯合火力進行打擊的方式”……前不久,該旅指揮作業室內,一場關于合成訓練多項課題的討論火熱進行。10余名營連主官與技術骨干齊聚一堂,圍繞官兵提報的一系列課題展開論證。經過一番激烈的“頭腦風暴”,10余項冒著熱氣的研究課題“新鮮出爐”——
某營偵察班班長王云臺與全班戰友共同提報了一項“小型無人機如何引導聯合火力打擊”的課題,打算根據以往演訓經驗,將影響火力打擊的因素整合為一個個標準化模塊,合理分布與排序。他們希望梳理細化出有效的方法路徑,借助無人機的空中視角優勢,更好地引導聯合火力打擊。
某連鄔連長準備結合近年來的真實戰例,對“裝甲突擊車如何在戰場上完成火力單元與偵察單元的角色轉換”展開研究;某連班長楊恒計劃完整梳理“戰斗班組引導不同軍種火力打擊的不同方式”……
翻看通過審核的10余份開題報告,每個課題都直指合成訓練的體系末端,每項研究的目的,都是破解合成部隊在聯合作戰中面臨的矛盾問題、探尋新的戰斗力增長點。
展望未來的跨越之路,官兵們充滿干勁。該旅領導告訴記者,接下來,他們將圍繞這10余項課題,同步展開研究論證與實踐探索,盡快補齊能力短板,努力找尋制勝未來戰場的“最佳答案”。
銳視點
善用全局思維解題
■鄒維亮
體系支撐與深度聯合,是制勝未來戰場的關鍵因素。今日戰場“大棋局”中,只有陸、海、空、天、電、網等作戰單元無縫銜接,情報、指控、火力等作戰要素有機融合,才能夠占據優勢。許多真實戰例啟示我們,現代戰爭參戰力量多元、戰場空間多維、作戰行動多樣,任何單一兵種都難以“包打天下”。
牽一發而動全身,聯萬眾而為一心。當作戰樣式朝著一體化聯合作戰加速演進,傳統訓練模式難以承載立體攻防的復雜程式。唯有以全局思維解題,才能在未來戰場上交出滿意答卷。
善用全局思維解題,應打破認知壁壘。無人機旋翼掀起的微小氣流,如何演變為沖擊傳統認知的“思維風暴”?究其根本,是武器裝備的立體延伸,帶動了傳統“平面協作”的指揮鏈路向多維拓展。聯合不能囿于物理層面的疊加,必須做到思維融合。如果沒有全局思維統籌,不同作戰要素共同涌入戰場時,任一節點的變量都可能導致整個系統陷入“卡頓”。新時代合成訓練已跨越軍種“藩籬”,構建起任務牽引的動態網絡。各級指戰員必須不斷思考如何跳出自身戰位局限,結合任務、立足全局,做好兵力配置,提升聯合質效。
善用全局思維解題,應加速本領擴容。高水平的聯合不是機械地疊加力量,而要環環相扣、精密運轉。每名官兵都是“大棋局”上的一個節點,如果防空分隊不了解空軍作戰,炮兵分隊不熟悉情報偵察,無人機分隊不清楚陸航戰法,“有效聯合”就會變成紙上談兵、空中樓閣。只有每名官兵都聚焦聯合強固本領、自覺嵌入聯合體系、拓展自身能力邊界,才能有效提升部隊整體聯合作戰水平。
善用全局思維解題,應優化指揮機制。步入信息化戰爭時代,制勝戰場離不開體系支撐。只有作戰體系內部運行順暢,戰斗時才能如臂使指、應對自如。未來戰場瞬息萬變,曾經應用于機械化戰爭時代的線性指揮機制,難以支撐信息化戰場“網狀分發”的動態需求。健全聯合作戰體系,應推動指揮信息系統向外拓展、向下延伸,把各種作戰力量、作戰單元、作戰要素融合起來,努力暢通作戰指揮鏈路。同時,應進一步厘清內部要素與外部支援保障力量的關系,確保指揮流程既不會因一線官兵自主協同而失序,又能充分釋放末端作戰單元的應變活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