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的工程師們還在伏爾加河畔測算管道數據時,中國海關總署2025年一季度能源進口報告已悄然揭曉:
中亞天然氣管道日均輸送量達1.51億立方米,這個數字如同懸在俄哈輸氣方案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直接宣告了哈薩克斯坦路線的終結。
2025年4月17日,中國駐俄大使張漢暉在歐亞石油天然氣論壇上的表態,看似是技術層面的否定,實則揭開了中俄能源博弈的深層邏輯。
這場圍繞"西伯利亞力量2號"管道的角力,本質是地緣政治與市場規律的雙重較量。
俄羅斯的"中亞棋局"藏著三重算計。首先是想借輸氣管道拴住哈薩克斯坦這個中亞龍頭,2024年俄哈貿易額暴跌23%的背景下,普京政府急需通過重大基建項目重塑影響力。
其次是為應對歐洲市場萎縮尋找替代出口,俄能源部內部文件顯示,若哈薩克斯坦路線開通,俄對亞洲天然氣出口量可提升40%。
最隱秘的動機藏在俄外交部中亞司的會議紀要里:"管道途經國需承擔安保責任",這等于是把地緣風險轉嫁給過境國,
中國的否決理由則像手術刀般精準。現有中亞管道ABC三線早已不堪重負,550億立方米的年設計運力被土庫曼斯坦天然氣(占63%)、新疆自產氣(占27%)和應急儲備調運(占10%)擠得滿滿當當。
若要新增俄羅斯氣源,相當于在已塞滿沙丁魚的罐頭里硬塞鯡魚——要么改造現有管道投入17億美元,要么新建2500公里管線耗資超200億,這筆賬怎么算都是賠本買賣。
更何況西部能源基地的頁巖氣開采量將在2026年突破800億立方米,自家"氣罐子"越來越滿,何必舍近求遠?
蒙古國的"第三鄰國"政策給自己挖了坑。2024年與美國簽署的《開放天空協議》允許美軍運輸機過境,同年將稀土采礦權打包賣給澳洲公司,這些動作觸動了中俄的安全神經。
更微妙的是蒙古議會正在審議的《外國投資法》修正案,擬規定戰略資源項目必須保留51%本國股權——這意味著即便中俄蒙管道建成,隨時可能被"卡脖子"。
俄安全會議秘書帕特魯舍夫曾私下吐槽:"烏蘭巴托的政治搖擺幅度比西伯利亞的寒流還難以預測。"
中方的替代方案凸顯戰略定力。東北三省正在推進的"貝加爾湖直輸項目"已進入環評階段,這條避開所有第三國的管道,雖然初期造價高出哈薩克斯坦路線18%,但全周期運營成本反而降低31%。
更值得玩味的是價格談判策略,中國要求俄方參照土庫曼斯坦協議價下浮15%,這恰好卡在俄氣公司盈虧平衡線上——既給足談判空間,又守住價格底線。
正如張漢暉大使所說:"合作要講市場經濟,不能搞政治捆綁。"
這場博弈的漣漪效應正在重塑亞洲能源版圖。
馬來西亞趁機加速對接中國數字支付系統,檳城夜市的海鮮攤主通過"支付寶馬來版"直接獲取東北三省訂單;德國巴斯夫將原本投資美國的電動汽車電池廠轉向湛江,看中的正是中國穩定的能源供給。
就連哈薩克斯坦也開始悄悄調整策略,能源部長公開表示"愿為中國西部氣田開發提供技術支持",這種務實轉身比強推管道明智得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