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劉可欣 李雨心 圖據三星堆博物館
作為古蜀文明的代表性遺址,三星堆與金沙遺址以其自身的魅力,吸引了一代又一代人的關注。如今,我們既是文化的見證者,更是遺址遺跡的保護者。在觀念和技術不斷進步的今天,我們又應當如何更好地保護和傳承這兩處古蜀文明的代表性遺址呢?
4月18日,2025年國際古跡遺址日四川主場活動暨守護“三星堆—金沙”遺址主場活動現場,三星堆景區管委會副主任朱亞蓉、三星堆景區管委會規劃建設部部長肖燦就三星堆遺址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方向,進行了介紹。
持續開展災害預警、治理工作
面對洪澇、蟲害等災害“對癥下藥”
三星堆遺址位于成都平原。成都平原中的潮濕氣候,對于遺址的保護是個不小的挑戰。三星堆遺址總體面積約12平方公里,遺址主體即城址的面積約3.6平方公里。遺址北面緊貼鴨子河,馬牧河更是呈“幾”字形、自西北向東南穿古城址而過,因此,除了潮濕的氣候外,洪澇災害的防范同樣是三星堆遺址保護工作中的重點。朱亞蓉介紹,近年來遺址保護的重點工作之一,就是對馬牧河、鴨子河河道以及自西向東穿過遺址的關渠堰二號支渠的水利進行整治。同時,將鴨子河的堤壩往下游轉移,盡量減輕遺址所受的洪澇災害的威脅。
朱亞蓉(圖據受訪者)
肖燦在采訪中同樣提到了水利改造這一點的重要性。“古蜀先民將遺址建造在鴨子河畔,在數千年前,三星堆古城已經經歷了洪水的侵襲。而像現在的大雨、大風、地震等極端天氣或地質災害,同樣會對遺址造成一定的破壞。”肖燦說,“我們正在針對這一系列的問題,展開對城墻和遺址整體的保護工作。”
肖燦(右)圖據受訪者
肖燦介紹,面對城墻上大雨沖刷形成的溝壑,文保隊伍會通過專業手段進行修護。而像是土城墻中的蟻穴、植物根系所造成的破壞,在進行科學修補后,會培育出淺根系的植物替代現在植物,如此,既能夠保證對土城墻的覆蓋性保護,也能夠減少原本植物和蟲害對遺址的影響。
文化遺產的保護并非朝夕之事
群眾參與是重點之一
“遺址的保護工作,并不是三五個人就能夠完成的。”肖燦在采訪中提到。誠然,專業人員的力量是必需的,但如何讓更多熱愛“三星堆—金沙”遺址的群眾參與到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中來,則是兩處遺址博物館一直在思考的問題。今日活動現場所發布的“‘三星堆—金沙’遺址守護者招募計劃”“‘三星堆—金沙’遺址微公益倡議書”兩個活動,便是一次嘗試和努力。
“三星堆—金沙遺址守護者招募計劃”發布現場
據肖燦介紹,三星堆博物館組建了文物保護的隊伍,包括了文物保護的專業人員以及遺址所在地的村民,主要負責日常的巡查、反饋工作,起到監測的作用,發現問題后再交由相關文物部門及時處理。而在今日所發布的“‘三星堆—金沙’遺址守護者招募計劃”,則是希望有更多的公眾能夠加入到“三星堆—金沙”遺址的保護中來,讓文物保護成為全社會關注的論題。肖燦透露,三星堆博物館的具體招募計劃,將會通過官網陸續發布。“招募條件很簡單,就是熱愛遺址、希望能為遺址貢獻一份力量的社會群眾。”他期待著文保大家庭的壯大,并通過共同維護和預防,多條線構建防御體系和監測體系。
“三星堆遺址正在推進遺址的保護和展示工程。同時需要我們對遺址進行可持續發展的規劃,讓遺址區的居民,特別是相關利益者能夠共享我們文化遺產的保護成果。”朱亞蓉還補充道,“共享文化遺產的保護成果”,不只是文化方面,讓遺址區群眾參與到遺產的保護巡查中來,共同參與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同時,通過發展三星堆文博事業,提供更多就業崗位給遺址的居民,也是共享遺產保護成果的一部分。
“希望通過主題日的系列活動,喚起公眾的文化遺產保護意識,了解文化遺產所面臨的風險,從而參與到文化遺產的保護中來。”朱亞蓉如是說。
青銅不語,山海為證。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并非一朝一夕之事,也不是一代或兩代人就能夠完成的工作。如何可持續發展、如何讓后代依舊能夠看到燦爛耀眼的古蜀文明,是全社會都應當進行思考的論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