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蕭勁光,很多人知道他是新中國開國大將,卻很少有人知道,他膝下六個兒子各個成才——三個將軍、兩個省政協副主席、一個副部長。
有人說這是“虎父無犬子”,可蕭家的孩子們都說,父親沒給他們鋪過一步路,全靠三句“家常話”教出了實實在在的本事。
正文
一、自己是不會游泳,卻帶出了新中國海軍
1949年,毛主席點將蕭勁光當海軍司令,他卻撓頭:“我連船都沒坐過幾次,哪懂海軍?”主席笑他:“你不會游泳,那就學會嘛!當年諸葛亮還能草船借箭呢。”
就這樣,帶著參謀跑遍沿海港口,在舊漁船上架機槍當訓練艦,用十年時間攢出了北海、東海、南海三大艦隊。
他在家更是出了名的“摳”:襪子補得看不出原色,沙發磨得發白還不讓換,孩子們穿的都是哥哥姐姐的舊衣裳。
有次小兒子指著他補丁摞補丁的襪子笑,他卻說:“補丁不丟人,浪費才丟人。”這種“不搞特殊”的日子,讓孩子們從小就知道,父親的將軍服上有勛章,生活里卻和普通老百姓沒啥兩樣。
二、六個兒子,全從“基層起跑線”開跑
長子蕭永定留學蘇聯回來,沒進機關坐辦公室,直接扎進工廠當技術員。
有一年去地方調研,招待所服務員看他穿布鞋、提舊帆布包,愣是沒認出來他是高干子弟。
后來他當輕工業部副部長,開會時總愛問基層工人:“你們生產上最頭疼的是啥?”
次子蕭伯膺18歲參軍,在海軍整整干了40年。從護衛艦上的航海長到負責裝備研發的中將,趕上了海軍從“小艇打大艦”到現代化轉型的關鍵期。
有次新裝備試驗出問題,他帶著團隊在碼頭蹲了三天三夜,硬是把技術漏洞一個個摳出來。“父親說過,在部隊就要受得了罪、扛得住事。”他常這么說。
三子蕭卓能娶了歌唱家李谷一,結婚時連喜糖都是自家炒的花生。
后來他當山東省政協副主席,上下班常坐公交,周末還去菜市場和攤主嘮家常。
有回司機要送他去開會,他擺擺手:“路上堵車,我騎自行車更快。”
蕭策能畢業于哈軍工,主動要求去剛建省的海南。
那時海南沒高樓、沒高速,他跟著漁民坐木船出海,在工地和工人一起啃饅頭。
當省政協副主席后,他牽頭推動的多個民生項目,都是當年在基層跑出來的“主意”。
老五蕭新華和老六蕭紀龍,一個在武警部隊、一個在解放軍,都當上了少將。
小時候父親帶他們去海邊,逼他們在浪頭里學游泳:“海軍的孩子怕水?那可不行!”
喝了幾次海水才學會換氣,卻也懂了父親的道理——本事都是摔打出來的。
三、 蕭勁光對孩子說得最多的是三句話:
第一句:“別想著靠老子,摔跟頭也要自己爬起來。”
長子蕭永定參加工作時,他親手寫了幅字送過去:“實事求是,有事業心、責任心、進取心”。
這三“心”,成了蕭家子女的“成長密碼”——不管當多大的官,先把小事干扎實。
第二句:“能吃苦的人,才扛得住事。”家里吃飯不許剩一粒米,衣服破了必須補了再穿。
小兒子想買新球鞋,他指著自己的襪子說:“你看爸爸的‘新襪子’,比你的球鞋結實多嘍。”
第三句:“當官不是享福,是給老百姓辦事的。”他不準孩子們用公車,連女兒蕭凱結婚時,都只能借朋友的自行車當“婚車”。
在蕭家,“特殊”兩個字是禁忌,孩子們從小就知道:出門不能提父親的名字,做事得比別人多吃苦、少抱怨。
四、如今說起蕭家,大家都服這股“實在勁”
蕭勁光的外孫女記得,小時候去外公家,吃飯時掉了米粒,外公會盯著她撿起來吃掉:“每粒米都是老百姓汗珠子換來的,糟蹋不得。”
這種“接地氣”的家教,讓蕭家后代不管走到哪,都帶著股“實在勁”——當將軍的不擺架子,當干部的常跑基層,就連普通職工也本本分分做人。
有人說,蕭勁光最了不起的不是當了大將,而是把六個兒子都教成了“不啃老”的實干家。
他沒給孩子們留錢財、留關系,卻留下了比任何勛章都珍貴的東西:本事是自己練的,路是自己走的,不管什么出身,都得把腳踩在地上。
結語
如今中國海軍早已告別“小艇時代”,航母劈波、軍艦遠航,可蕭家的故事還在傳——它讓人明白:真正的“虎父”,不是給孩子遮風擋雨,而是教會他們在風雨里站穩腳跟。這或許就是最好的家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