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再次當選、對中國商品加征245%的關稅,引發了中美之間新一輪的激烈博弈。很多人都在問,這樣的環境下,中國企業還能做什么?還能活多久?其實早在2019年,我就開始和日本“長壽企業研究會”的后藤俊夫合作,研究那些活了幾百年、上千年的企業是如何在風雨中站穩腳跟的,并出版新書《企業的品格》。
就在上周,我與一土教育創始人李一諾進行了一場直播對談,從這本新書講起,一直到心理時代、文化資本,再到特朗普的“黑暗三人格”。以下是我們的部分談話摘錄:
245%關稅與特朗普黑暗三人格
李一諾:這段時間,大家都在刷關稅消息。特朗普的行為您怎么看?面對這樣不可控的外部環境,中國企業該怎么辦?
彭凱平:現在正好是中美關稅戰打到熱點的時候,昨天已經加到了245%。這是非常瘋狂的舉動。我們中國人該怎么去應對?特別是我們的企業,如何在這種艱難的外貿挑戰情況下修煉自己的內功?我覺得這就是我們寫這本書的意義。
李一諾:您在書里也說到特朗普是一個有嚴重心理問題的總統,能具體解釋一下嗎?
彭凱平:早在他第一次競選美國總統時,我就寫了一篇文章,說“他這樣的人當不了總統”,結果當晚就當選了,把我打臉打得特別慘。
當時我的理由是,心理學界有一個模型叫“黑暗三人格”:
第一種是自戀型人格——總是覺得自己一切都對,從不認為自己犯錯,特別注重保護自己的形象,不關心他人利益;
第二種是馬基雅維利主義——把所有人都當工具,為達目的不擇手段;
第三種是神經質——脾氣暴躁,一會兒就發飆。
特朗普這三項人格全部命中,得分都特別高。他不僅具備這三種黑暗人格,還特別擅長煽動別人。他最需要的是注意力,不是在乎你喜歡不喜歡他,是看你是否在意他、是否愿意被他操控。
李一諾:我們應該怎樣應對這樣的美國總統呢?
彭凱平:我們不要掉入他的陷阱。他脫鉤,我們就不脫。他高調,我們就低調。他情緒化,我們就理智克制。美國這么一個所謂民主的制度,怎么會選出一個黑暗三人格的領導人?這說明它的制度是有問題的。真正要拯救世界的,不是這種靠喧囂情緒煽動起來的領導力,而是深層的文化價值和心理成熟度。我們不能只羨慕形式上的自由,而要思考自由背后是否有智慧、有判斷、有文化支撐。
李一諾:您覺得中國企業接下來最應該做什么?
彭凱平:我覺得現在最重要的,是要修煉內功。外部不確定性那么強,我們不能被牽著鼻子走。我們企業家應該多思考“我能做什么”,不是被動應對,而是主動調整。像我們說的“反求諸己”,別總把希望寄托在外部環境變化,要靠自己。
《企業的品格》成書之路
李一諾:您是怎么開始跟這位日本學者后藤俊夫合作的?他是誰?
彭凱平:他是日本“長壽企業研究會”的創會會長,早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就開始研究日本那些上千年的企業,比如“金剛組”“慶云堂”。我們是在2019年,清華社科學院與日本早稻田、東京大學等高校建立戰略合作時認識的。
當時國家提出“中日關系是東北亞安全的壓艙石”,清華響應號召,我代表社科學院出訪。因為我研究中國企業家的心理品質,他研究日本企業文化,我們一聊就“高山流水遇知音”。他曾說了一句話讓我很感動:日本長壽企業的文化,源頭在中國,來自禪宗、佛學、陽明心學。我當時就覺得,這本書必須寫下來,不能只作為口頭訪談。
我們研究發現,企業活得久,不只是管理做得好,而是它有沒有文化根基、有沒有信仰系統、有沒有精神氣質。我一直說,企業也有人格,好的企業要有韌性、有希望、有擔當、有利他性。這些,是靠文化和心理機制支撐的。
李一諾:這本書出版的過程是不是也遇到很多挑戰?
彭凱平:一度很難出。因為中日關系緊張,很多出版社不敢出。但后藤先生是一個非常熱愛中國的人,我們覺得不能因為政治環境就放棄。最終在多方努力下,中文版出版成功,現在日文版也在準備中。這是一次跨文化、跨時代、跨語言的合作。
李一諾:現在的很多問題,本質上是結構性的。比如外貿企業受損,很多人失業,那有沒有一種方式,從政策上進行結構轉型?
彭凱平:我們長期以來的出口戰略,實際上是“補貼外國消費者”。為什么外國買家能買到那么便宜的中國貨?是因為我們自己出錢補貼了生產成本。現在應該把這筆錢用在我們自己人身上,比如提高工人工資、減少稅負、改善民生。
李一諾:但要推動這樣的變革,需要社會共識。
彭凱平:是的。所以我們要通過直播、寫書、做教育,形成新的價值共識,推動更多良性的政策出臺。每一個“聽懂”的人,就是一個“政策觸發點”。
日本長壽企業的經營智慧
李一諾:金剛組真的太傳奇了,我在京都做工作坊時還專門去查,它是圣德太子時代就存在的企業,到今天已經1400多年了。它的主營業務居然一直是“修廟”。
彭凱平:是的。他們專營一項業務,一干就是千年。而且他們面對戰爭、經濟危機,從未停工。一個靠傳統手藝活下來的公司,最值得研究的,不是技術,而是精神。他們有兩大支柱:一是工匠精神——“一輩子做好一件事”;二是社會善意的支持。沒有社會認同,這種企業撐不住。最難的時候是靠大阪的高松建設救了他們。從財務報表看不值得救,但他們看到了“文化傳承的溢價價值”,所以出手相救。這是文明的力量。
李一諾:回看金剛組的歷史,我特別被其中一段所感動。就是在一九三幾年時金剛組主理人去世,他的遺孀芳江為了撫養三個女兒,必須讓企業繼續經營下去。因此作為一位女性,史無前例地向四天王寺請求繼承工匠長的名號,最終竟然成功獲得認可。
要知道即使在今天,日本的男女平等狀況還是非常差的,在 140 多個國家里面,日本的男女平等指數排 120 多名。
彭凱平:是的,日本的女性地位非常低,問題比較嚴重。金剛組的這段故事也說明他們不是僵化的組織,而是有制度彈性的文化體系。該堅持就堅持,該轉型就轉型,這才是“活著的制度”。
他們不拒絕現代管理,引入數字化工具,甚至招國際人才。他們堅持傳統,但也不斷更新。這是日本企業能長壽的原因之一:不斷維新,但守住初心。
企業競爭力的三大資本
李一諾:您說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不僅是錢和規模,還有一種叫“文化資本”?這是什么意思?
彭凱平:是的,企業不僅有經濟資本(錢)、社會資本(關系、聲譽),還有一種特別重要的——文化資本。
文化資本分三類:
物理形態,比如藏書、古物、獎章;
制度形態,比如學校文憑、政府頒發的榮譽;
象征形態,比如談吐、氣質、舉止。
文化資本是不能被饋贈的。你可以繼承遺產,獲得經濟資本;可以被提拔,獲得社會資本。但文化資本得自己一點一滴積累。正因為不能速成,所以它最稀缺,也最寶貴。
心理時代的來臨與人類優勢
李一諾:您的書中提出“從管理時代邁向心理時代”,很有意思。能解釋一下這個轉變嗎?
彭凱平:農業時代靠動手,工業時代靠機器,信息時代靠動腦,人工智能時代——機器連動腦都比我們快了。那我們人類靠什么?就是“動心”。
情緒、美感、意義、幸福感,這些是機器無法模擬的,人類的價值也正體現在這里。所以我說我們進入了“心理時代”。
李一諾:我很喜歡一個“PDF時間”的概念:Play time、Down time、Family time。這些時間聽起來不“生產”,但其實對人的心理成長至關重要。
彭凱平:對,我有一個“連接力”理論,跟你這個PDF不謀而合。
第一種連接是與自然的連接,比如玩耍,是身體和世界的連接;
第二種是與自己的連接,比如發呆,是內心情緒的連接;
第三種是與他人的連接,比如家庭時間,是情感的連接;
第四種是與意義的連接,比如講故事、感受美、設計創造,是文化與信仰的連接。
李一諾:我們剛才講到“從管理時代走向心理時代”。彭老師在書里提到,這個時代最重要的六種能力分別是:
有準備的創造力
情感化的故事力
深入他人的共情力
跨越時代的設計感
意義至上
娛樂精神(會玩)
我想請您展開講講這六種能力,為什么它們如此重要?
彭凱平:我就講一個大家可能不是特別重視的能力,“故事力”。最近有一位學者尤瓦爾·赫拉利寫了一本書叫《智人之上》。他提出來人類之所以成為現在這個物種,一個特別重要的原因就是“共享的故事”。我們講的“歷史”,其實就是他的故事——“His story”。
能講故事,其實就是能把自己的來歷、經歷、目標、價值講得特別清楚。馬云、馬化騰,還有毛主席,都是非常會講故事的人。成就大業的人,一定是具備講故事的能力。
這個“故事”不是瞎編的,它有邏輯,有根據,更重要的是能打動人。我們中國文化里的倫理道德也大多是通過故事流傳下來的。《增廣賢文》、《三字經》、歷史英雄,無一不是講故事的方式。價值觀、理想、人生觀,都是通過講故事來傳承。
另外一點,娛樂精神。 最近我們清華的楊斌教授也提出來,中國的教育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孩子玩得不夠。心理學家發現,玩耍是孩子最重要的職責,不是學習、不是讀書,是玩耍。
為什么?因為“玩”能夠刺激大腦的神經元建立連接,促進思維的發散、聯想和創造。
我以前也講過一個觀點:人工智能的智能是線性的,是根據過去的經驗預測未來。而人類的智能是非線性的,是發散性的。所以小孩子想問題的時候,大腦就像銀河一樣閃爍,這就是人類的優勢。
真正有娛樂精神的人,其實是擁有創造力、恢復力和情緒能量的人。這一點是我們在心理時代特別重要的一種能力,也是AI取代不了的。
企業積極心理學與新領導力
李一諾:大家知道彭老師是積極心理學專家,而這本書把企業管理和長壽企業的心理品質聯系在一起了。我們講到心理,一般是講個體的心理。您是怎樣想到把積極心理學和長壽企業的這個心理品質建立聯系的呢?
彭凱平:人有心理,企業也有人格。我們為什么喜歡一些企業?不僅是產品好,更是他們有“氣質”。那種不急不躁、溫和堅定、富有信念的氣質,其實就來自于企業的心理品質。
我們人類天生有“擬人化”傾向,我見青山多嫵媚,我料青山見我亦如是。你會對一座山、一片海產生情緒,更何況是一個活生生運轉的組織。
李一諾:您提到現在我們進入了心理時代,在這個時代,企業的管理模式應該怎樣變化?
彭凱平:傳統管理關注效率、KPI、流程,而積極心理領導力,關注人的內在動力:他為什么愿意留下來?他有沒有歸屬感?他愿不愿意發自內心地做好這份工作?
我稱之為“從管流程到激發內力”的轉變。
李一諾:大家都很好奇,您把“企業的心理品質”總結為六種心動力,我給大家念一下,六種能力分別是:
積極心態
福流(Flow)體驗
意義感
認知健康
意志品質
品格優勢與美德
彭老師能展開講講嗎?
彭凱平:時間關系,我就講幾個重點。首先說認知健康,我覺得現在特別重要,尤其是在我們面對一些困難的時候。很多人容易陷入“災難性思維”——一件事不好,就覺得天要塌了。其實大可不必。人是高度適應性的動物,一條路走不通,我們可以換一條走。
進化從來都不是強者生存、剛者生存,而是適者生存。隨時隨地適應環境、調整策略,這才是人類的優勢。我經常說,最大的道德就是活下去,而且是好好地活下去。孔子也說,“人之大德,謂之生”。你自己都活不下來,操心再多大道理都沒用。
第二個需要避免的是“二極管思維”,就是非黑即白、非此即彼。很多人一遇到問題,就陷入立場對立。但商業從來不是靠立場活下來的,而是要看有沒有底線——這個底線就是:大家能不能繼續生活、繼續賺錢。不能因為站隊而忽略了最基本的生活保障。
再進一步,我們還要培養成長型思維。要相信我們是可以改變的,任何時候都可以調整方向。這種思維本身就能避免我們陷入死胡同。
接下來我特別想講講辯證思維,就是從壞事里看到好處,從好事中保持警惕。這樣你才能不走極端,不偏激,也不會被情緒裹挾。認知健康,就是要在這些思維方式中找到平衡,抑制那些不健康的認知,發掘出更有力量的思維方式。
最后我再說說福流體驗(Flow)。所謂福流,就是我們做一件事時,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時間感、空間感都消失了。我們有句話叫“兩忘”:忘我,忘外。此時不知何時,此身不知何處,如癡如醉,如沐春風。這種狀態其實非常接近佛學里所說的“涅槃”。
福流的出現,不僅是一種極致的情緒體驗,也是一種非常強的內在驅動力。當你進入這種狀態之后,很多事情會突然變得清晰、有意義,也能支撐你堅持下去。所以,福流既是一種情緒的滋潤,也是一種精神的升維。
認知健康負責“想清楚”,福流體驗則幫助我們“走下去”。理智和情感要結合,知行合一,這才是幫助我們穿越困難的真正心力來源。
結語
李一諾:最后一個問題,面對當下的不確定性,對企業家或者年輕人,您最想說什么?
彭凱平:千萬別把今天的困難看成永恒的天災。時代變化太快,認知比資源更重要。我們不能只靠機會賺錢,而要靠文化站穩腳跟。
外部失控時,內在要穩。最好的策略就是“反求諸己”。修煉自己的文化資本、心理能力、連接能力——這是穿越周期的底氣。
新書推薦
本書深入探討了企業長壽的秘訣,是心理學與長壽企業的首次跨界合作研究。彭凱平教授認為,心理學研究應該創造更多機會,為企業提供必要的支持,企業家需要在管理學之外豐富心理學方面的專業知識。后藤俊夫教授希望將積極心理學應用到企業管理、企業可持續發展的研究領域,為企業家提供更多思考視角。
更多幸福心理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