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歐陽宏宇
在傳統印象中,寫到幾百萬字才完結是網絡文學的常態,但近年來,網絡文學文體發生重要變化,大量如《北京折疊》《胤都異妖錄》《魚燈引魂記》等“短篇”爆款作品如雨后春筍般涌現。
從“長篇”到“短篇”的轉變,反映出網絡文學怎樣的演進趨勢?短篇故事又該如何更好地發展?近日,在中國作家協會網絡文學中心“網絡文學短篇創作的興起與期待”的研討會上,眾多專家、學者和鹽言作者一道,圍繞短篇故事創作模式和優秀作品展開深度探討。專家表示,短篇故事作為一種短小精悍的體裁,正在改變網絡文學生態。在內容層面,短篇故事正在越來越成為現實生活的放大器,并呈現出時代特色。
以“短”博大
短篇創作改變網絡文學生態
在中國小說史中,短篇小說一直是重要的文體和藝術承載。但網絡文學開啟付費連載的商業模式以來,短篇創作發展便相對沉寂,直到2018年短篇故事在社區崛起,才扭轉了短篇創作的發展方向。
與會專家學者高度認可短篇創作對網絡文學產業的變革性意義。中國作協網絡文學委員會委員、河北省網絡作協副主席桫欏認為,短篇創作已經成為全行業的新風口,這一現象是網絡文學進入后類型化階段的重要標志。不僅彰顯了網絡文學不斷變化、不拘一格的發展狀態,更是一種數字時代文化轉型的癥候式呈現,背后交織著媒介技術、讀者需求、文化價值等多層面的融合性力量。
在中國作家協會網絡文學中心主任何弘看來,網絡文學短篇憑借獨特的創作模式、精品化趨勢和不斷擴大的市場規模,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網絡文學超長篇的體式桎梏,突破了網絡文學同質化嚴重、題材創新乏力的困境,帶來更多新的可能性。
在創作形態上,短篇故事以沉浸化敘事和懸念十足的特征,吸引大量年輕用戶青睞。比如短篇故事《活在真空里》在短短2萬字里,精巧地呈現了三次庭審反轉,讓讀者欲罷不能。南京師范大學教授李瑋評價道,這些故事所具備的敘事集約性和高情感強度特征,是長篇網文所不能比擬的。這種特征既契合碎片化閱讀趨勢,又為短劇改編提供了優質素材。
同時,短篇故事帶動了更有互動性的創作模式。山東理工大學教授翟羽佳表示,問答形態融合了媒介性、對話性和社交性,形成一套自成體系的文學生態系統,奠定了其故事的結構性優勢。
現實生活放大器
短篇故事創作走出時代特色
短篇故事在社區中孵化而來,始終保持著深刻反映現實問題的特質。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文學講習所副所長邵燕君曾將短篇故事類比文學史上的“問題小說”,二者的核心都是為了回答社會困惑。
研討會上,反映現實問題成為眾多專家學者和作者討論的焦點之一。在安徽大學文學院教授周志雄看來,縱觀整個文學史,短篇創作往往是最先呼應時代需求的文體樣式。而短篇故事對內容結構的雕琢、對現實問題的投射和高度隱喻,推動了內容精品化進程。
在《無暇赴死》中,作者將一對母女的守望相助描繪得令人動容。對此,西南科技大學特聘副教授江秀廷認為,這些故事呈現出社會性小說的特征,將主題提升到對社會話題和人性思考的層面,其蘊含的同情和悲憫,極大提升了網絡文學的思想價值和社會批判價值。
“網絡文學短篇故事發展至今,已經從單一平臺引領進化到產業趨勢。”知乎副總裁、付費閱讀業務負責人范俊梅則以鹽言故事為例談到,短篇故事在發展中形成了題材多元化、內容精品化和產業深度融合等特點。“未來,短篇故事乃至整個市場都應不斷順應變化,把握內容品質,探索更多新機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