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4月以來,中俄之間圍繞天然氣管道項目的博弈再度升級。中國更是在隨后的“歐亞石油天然氣論壇”上,公開婉拒了俄羅斯的“好意”,也暴露出了當前中俄合作的復雜性。俄羅斯總想著能“一箭雙雕”,但情況卻很不現實。
根據俄媒《俄羅斯衛星通訊社》的消息,在近期的“歐亞石油天然氣論壇”上,我國駐俄大使提到,俄羅斯向中國提議,可以從哈薩克斯坦向中國輸送天然氣。但這一情況并不現實,因為當前哈薩克斯坦通向中國的管道,已經處于滿負荷狀態。因為它還肩負著從土庫曼斯坦向中國運輸天然氣的任務。
可能有些朋友不太理解,中俄討論的管道項目,全稱是“西伯利亞力量2號”天然氣管道項目。其實早在2006年就提出來過,但是因為路線之爭,中俄的談判長期陷入僵局。俄羅斯給中國的幾個方案,都有自己的目的性,而對中國來說要么成本過高、或者有其他政治問題。
舉個例子,在最開始,普京的想法是從蒙古國走。因為這個線路,既降低翻越阿爾泰山脈的工程難度,又借機將蒙古納入其能源與經濟體系,增強對蒙古的控制力。但中俄并未談妥。而在俄烏沖突爆發之后,俄羅斯放棄了這一建議,改從中亞走。但這背后,實則是試圖通過向中國出口天然氣填補歐洲禁運的市場空缺,并借管道過境國綁定中亞地緣盟友。
例如,俄副總理諾瓦克曾稱,哈薩克斯坦路線每年可向中國輸送350億立方米天然氣,同時滿足哈國自身需求,形成“俄哈中三方利益鏈”。然而,就像我們最開始說的,俄羅斯總想著能“一箭雙雕”,意圖過于理想化了。一方面,中方在天然氣價格談判中極為強硬,普京甚至直言“中國人砍價很厲害”。另一方面,俄羅斯對蒙古的拉攏因蒙古的“第三鄰國”戰略受挫,蒙古頻繁與美國互動,甚至邀請北約高官訪問,導致中俄對其信任度下降。現在,俄方既想通過管道項目鞏固地緣影響力,又想盡快實現能源出口創收,這種“既要又要”的訴求在現實政治中難以兩全。
直觀地說,我們當前的能源合作選擇還是很靈活的。一個是多元化能源結構已經構成,現有中亞—中國管道年輸氣量約550億立方米,土庫曼斯坦正計劃建設第四條對華管道。相比俄羅斯,中亞國家在價格和供應穩定性上更具談判空間。另一個是加速清潔能源轉型,中國計劃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光伏與風電成本將低于火電,大幅降低對化石能源的依賴需求。
應該說,中俄天然氣博弈的本質,是全球化石能源秩序轉型期的縮影。中國拒絕石油天然氣貿易中“捆綁式”合作,既是對短期利益的權衡,更是對長期能源安全與低碳轉型的全面布局。而俄羅斯試圖以能源為杠桿重塑地緣影響力,當然是低估了中國在戰略自主性上的決斷力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