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曉毅,三門峽中院民三庭副庭長,2024年3月15日赴哈密市伊吾縣人民法院援疆,現任哈密市伊吾縣人民法院副院長,負責立案庭、訴訟服務中心工作。
時間是最好的見證者,也是最好的磨金石。轉眼援疆一年過去了,我從初來乍到時的新奇、惴惴不安,逐漸變成了熱愛、著迷,對伊吾這片土地產生了越來越深的感情,深切感受到平凡的“守護”實則不平凡,每個平凡的守護者都用樸實無華的行動,詮釋著非凡的責任與擔當。
第一次交流:轉變狀態 主動融入
2024年3月,帶著派出單位的信任、家人的寄托,我懷著忐忑的心情登上飛機,前往兩千四百公里外的西域古城——哈密。這是我第一次來新疆,對新疆的印象還停留在一望無際的戈壁和沙漠,方圓百里杳無人煙,但當我下飛機的一剎那,還是被眼前的景色給迷住了,城市的霓虹燈在閃爍,機場、高速、高鐵延伸到四面八方,到處都是生機勃勃、欣欣向榮的繁榮景象。這一刻,我深刻體會到了“不到新疆不知中國之大”的真正含義。
我所工作的伊吾縣位于新疆東北部,與蒙古毗鄰,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區,距離哈密市有200余公里之遙,不通火車高鐵,這里的法律環境和中原地區有著顯著的不同。初到伊吾,我面臨的不僅是地理環境的變遷,更是文化和工作方式的巨大差異。
我迅速投入到新的工作環境中,開始了解當地的法律實踐和民族習慣,跟隨院領導走訪每個庭室座談交流,掌握法院的基本情況。雖然條件艱苦、工作繁忙,但全院每位干警都充滿了干事創業的熱情。在這里,領導和同事們的熱情關懷驅散了我“身處異鄉”的孤獨感,讓我即便離家千里也倍感溫暖,心中“一定要做出成績”的念頭也更加堅定。
第一次接待:竭盡所能 定分止爭
援疆干部融入新環境、轉變工作角色最好的方式就是將當地群眾所急所需當成工作的切入點,不當“過客”干部。我分管立案和訴訟服務中心,要求自己每周都要在訴訟服務中心接待當事人,指導立案并解答訴訟過程中的相關問題。我深知,作為一名法官,不僅要有扎實的法律功底,更要有深厚的人文關懷和對多元文化的尊重。因此,我積極向當地的法官和工作人員學習他們的審判經驗和工作方法,同時也將我在中原地區的審判理念和實踐經驗與他們分享。
第一次接待一起涉少數民族勞務糾紛時,我連續三天下鄉走訪牧場,反復與當事人溝通,最終促成雙方履行賠償協議。當維吾爾族牧民握著我的手連聲道謝時,我深切感受到,司法的溫度可以跨越語言與文化的隔閡。
第一次審案:贏得信任 架起橋梁
在伊吾法院,我參與審理了多起涉及民族習慣的民事案件,這些案件往往涉及到復雜的民族關系和傳統習俗,處理起來需要格外謹慎。我努力在尊重當地民族文化的同時,確保法律的公正和權威。
記得有一次,我審理了一起因草場使用權引發的糾紛案件。雙方當事人都是當地的牧民,他們對于草場的使用有著深厚的情感依賴。在審理過程中,我不僅查閱了相關的法律法規,還深入了解了當地的牧民習慣。最終,通過耐心的調解,雙方達成了協議,草場的使用權問題得到了妥善解決。這起案件不僅贏得了當事人的信任和尊重,也為我在伊吾法院的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我逐漸意識到,作為一名援疆法官,我的工作不僅是審理案件,更是在不同文化和法律體系之間架起溝通的橋梁。
一起案例就是一記警鐘,一場庭審就是一堂生動的法治課。11月8日,我參與開庭審理了一起醫療領域職務犯罪案件,哈密市、伊州區、伊吾縣相關單位共計100余名干部職工現場觀摩庭審。旁聽人員紛紛表示,此次旁聽庭審是一堂生動的廉政警示教育課,見證了一名干部是如何喪失底線,一步步走向違法犯罪深淵的全過程,深刻感受到了觸碰“紅線”“底線”的嚴重后果,強化了對黨紀國法的敬畏。
第一次報告:扛起責任 務實求真
通過調研,我向伊吾縣法院黨組和哈密中院相關領導匯報,制定并試行了《伊吾縣人民法院民商事案件繁簡分流和多元化糾紛解決工作操作規程》,試行效果良好,切實做到簡案快審,繁案精審,提升了審判質效。通過合理調配審判團隊,整合人員,向審判一線增強力量,保證一名法官配備一名書記員,書記員統一由立案庭管理,書記員從立案排期到歸檔跟蹤管理,采取排期開庭送達由原來的一名程序管理員變為由多名書記員排期送達,集約送達,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針對初來時伊吾法院發改案件過多的不利局面,我提出“強化專業法官會議、落實閱核制、加強上下級溝通、定期點評發改案件”的建議并被采納實行,由年初剛來的7項指標不在合理區間到年底各項指標基本趨于合理區間。提出的提升質效措施被哈密中院采納,并被哈密中院納入《哈密兩級法院提升審判執行工作36條措施》在兩級法院推廣。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我強力完善人才培養機制,積極發揮傳幫帶作用,以師徒傳承方式,手把手地傳授辦案技能。目前已經帶出一名少數民族法官助理,基本能夠獨立辦案,培養的一名少數民族書記員也已經獨立工作。
第一次授課:普及法律 呵護成長
除了審判工作,我還積極參與當地的法治教育和普法活動。我組織了多次法律講座和普法活動,將法律知識帶給了伊吾縣的群眾,特別是青少年。通過這些活動,讓他們認識到法律不僅是規范行為的準則,更是保護自身權益的有力武器。
2024年4月17日,我受伊吾縣委政法委邀請到“2024年伊吾縣政法干部政治輪訓班”授課,以《刑事訴訟法》為切入點,結合當地多發的涉民生案件為全縣77名政法干警授課。課后,一名少數民族法官感慨道:“袁法官用案例教我們如何在民族地區實現法理情的統一,這比單純講法條更解渴。”
第一次校園普法活動中,我向學生們講解了《未成年人保護法》的相關知識。看到孩子們認真聽講、積極提問的樣子,我感到無比欣慰。在聯合伊吾縣檢察院、司法局、團委開展青少年模擬法庭大賽活動中,我提供專業指導,與參賽學校老師精心挑選典型案例,并根據案例編寫詳細的模擬法庭腳本,讓同學們“沉浸式”感受庭審的細致嚴謹和司法力量的震撼。
結語
暮色降臨伊吾時,我在法庭外遇見一位維吾爾族老人,他捧著剛烤好的馕餅,用生硬的漢語說:“法官阿達西(維語“朋友”的意思),熱乎的,驅寒。”那一刻,我忽然讀懂了胡楊的年輪——那不是簡單的生命刻度,而是法治信仰與邊疆大地共生共榮的見證,就像駱駝刺在冰天雪地中依然保持著生命的張力。在這個離海洋最遠的地方,我們正用公正的裁判構筑新時代的綠色長城,讓公平正義的種子在胡楊根系的守護下,長成參天大樹,撐起一片法治的藍天,我們的法治建設也必將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綻放出最璀璨的花朵。
供 稿:袁曉毅
審 核:張宗磊、喬 良
編 校:賈共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