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型魷魚首次被目擊
2021年11月,美國科學家在墨西哥灣西佛羅里達懸崖附近海域,于2835米深海首次拍攝到活體大鰭魷魚(Magnapinna squid)。
這是全球第12次經證實的目擊記錄,也是首次在深海直接觀測到該物種的活動狀態,填補了深海生物研究的空白。
最大可長至6.4米,觸手展開長度超6米。
身體呈白色帶紅斑,紅斑含色素胞,可快速變色,推測用于交流或偽裝。
通常生活在2000-4800米的深海,遠超其他魷魚類生存范圍。
觸手末端延伸出細絲狀結構,長度可達軀干的11倍。
吸盤微小但密集,適應深海高壓環境。
研究意義:
行為學突破:首次記錄其活體狀態,為揭示深海生物行為(如捕食、交流)提供直接證據。
生態角色:作為深海食物鏈頂端生物,其分布與海洋環境變化密切相關,是研究深海生態系統的關鍵物種。
生物進化:特殊生理結構(如超長觸手、變色機制)為生物適應性研究提供新案例。
發現歷程:
大鰭魷魚首次被科學描述于19世紀末,但直到20年前才首次被影像記錄。
此前目擊多依賴漁民偶然捕獲或深海探測器,活體觀測極為罕見。
深海高壓、黑暗環境及魷魚快速移動特性,導致觀測需依賴高精度深海探測器。
美國NOAA等機構已聯合多國開展深海科考,計劃進一步擴大觀測范圍。
保護議題:深海采礦、氣候變化可能威脅其棲息地,需建立深海保護區以維護生物多樣性。
此次發現引發公眾對深海生物的興趣,多家媒體推出科普專題。
巨型魷魚常出現在神話與科幻作品中(如《海底兩萬里》),此次發現激發創作靈感。
“巨物恐懼癥”患者需注意相關影像可能引發不適,建議理性看待科學探索。
此次發現不僅是海洋科學的里程碑,更提醒人類深海仍藏有無數未解之謎。未來,隨著技術進步,或許能揭開更多深海巨獸的神秘面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