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時期,由于國內軍工能力落后,國內基本上不具備獨立研制像輕機槍、重機槍這樣的自動武器,這些要么只能仿制,要么就是直接引進國外的。
這篇文章就來簡單說說,抗戰期間我國的6款主力輕重機槍。
1、ZB26輕機槍
ZB26在抗戰期間是國內最常見的主力輕機槍之一,來自捷克斯洛伐克,該型號在上世紀二十年代研制,1926年被正式定型,發射的是7.92×57毫米毛瑟步槍彈,通常情況下使用20發梯形彈匣供彈,每分鐘理論射速大約500發,有效射程900-1000米。
在上世紀二十年代,我國大量引進ZB26型輕機槍,同時國內的多個兵工廠還實現了仿制和國產化,在抗日戰爭期間,是我國各路軍隊最常用的一種輕機槍,而且性能優良,比日本的輕機槍更可靠,因此深受我國軍人的信賴,還被稱為“捷克式”機槍。
2、啟拉利KE-7輕機槍
啟拉利KE-7,是由瑞士SIG公司在二十年代推出的一種輕機槍,發射的也是7.92×57毫米毛瑟步槍彈,使用25發可拆卸式弧形彈匣供彈,而且該槍結構簡單,可靠性強,造型還有點像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自動步槍。
該槍每分鐘射速大約450~500發左右,標尺射程2000米,在火力上與ZB26相差不多,國內在1928年到1939年期間,曾引進了上千挺啟拉利KE-7輕機槍,后來川軍方面的兵工廠還生產了6000多挺,在抗戰中也是川軍最常用的輕機槍之一。
3、FN M1930輕機槍
FN M1930來自比利時的赫斯塔爾公司,是基于勃朗寧M1918自動步槍改進出來的一種輕機槍,在1930年問世,該槍在造型和工作原理上,與原版的勃朗寧M1918基本相同,發射的也是7.92×57毫米彈藥,配備了20發梯形彈匣供彈,每分鐘理論射速500~650發左右。
國內在抗戰爆發前,也引進了上千挺比利時生產的FN M1930輕機槍,主要裝備國軍嫡系部隊和精銳部隊使用,在抗日戰爭中,也算是國內最常見的一種輕機槍。
4、民二四式水冷重機槍
也叫二四式水冷重機槍,這是國內根據德國一戰時期馬克沁MG08水冷重機槍仿制出來的一個國產型號,在1935年完成定型,此時也是民國24年,因此就被稱為民二四式水冷重機槍,國產的民二四式和德國的馬克沁MG08在設計上也基本相同,發射的也是仿德國的7.92×57毫米彈藥,可使用100發或200發帆布彈鏈供彈,每分鐘理論射速450-500發左右,有效射程大約1000米。
民二四式雖然是仿德國的,性能和生產工藝不如原型,但在抗戰期間也是我國軍隊最常用的一款重機槍,尤其是對于缺少自動武器的八路軍、新四軍來說,這也是難得的武器。
5、卅節式重機槍
該槍別名也叫三十節重機槍,是由國內漢陽兵工廠在1921年,參照美國勃朗寧M1917水冷重機槍仿制的一個國產型號,但發射的并不是美制7.62毫米子彈,而也是仿德國的7.92×57毫米子彈,配備了帆布彈鏈供彈。
在民二四式重機槍沒有問世之前,卅節式重機槍就算是國內軍隊的主力,抗戰爆發前,被各路軍隊、各大軍閥裝備,進入抗戰期間,這種重機槍也沒有被淘汰,依舊作為國軍、八路軍最常用的主力型號。
6、ZB37重機槍
ZB37也是來自捷克斯洛伐克,是在1937年定型的一種風冷式重機槍,相比老舊的水冷型號,ZB37的重量不僅更輕,還可適應多種作戰環境,在當時的世界上也算是最先進、最可靠的一種風冷重機槍。
ZB37重機槍發射的也是7.92×57毫米毛瑟彈,可使用100或250發彈鏈供彈,每分鐘理論射速大約700發,有效射程1000米,無論是在火力上還是性能上,都遠比日軍的九二式重機槍強很多,在抗戰初期,我國就引進1000挺ZB37,但最終到貨的只有800多挺,主要裝備防守黃河一帶的部隊使用,但在抗戰中大部分都損失殆盡。
以上就是有關抗戰期間,國內常見的6款輕重機槍內容,感謝各位讀者的支持與關注,后續更新更多相關內容的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